返回130. 新手表 同学们都一个想法:我何德何能……  带着爹妈穿七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您现在阅读的是《带着爹妈穿七零》130.新手表同学们都一个想法:我何德何能……

    苏月到了学校才知道,原来今天来采访他们的不止人民日报,还有中央电视台。

    看着黑乎乎的摄像头,一帮学生后知后觉地开始紧张,有人开始整理头发,还有人拽拽衣角,拉拉袖子,后悔没穿新衣服来。

    和国外的采访气氛不一样,今天全是自家人,记者们看这帮孩子本来就自带一种“孩子还是自家好”的滤镜。

    再加上这帮孩子为国争光,那滤镜就更深了。

    记者们的态度亲切又友好,学生们一开始还有点紧张,慢慢地也放松下来。

    记者们提出的问题也都是积极友好的,不像国外那场采访,有的记者为了爆点,故意引导他们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就像当时那个国接受更好的教育,用脚指头想都能猜到,当时她要是说愿意,报纸上肯定得大书特书,说什么还是国。

    这也是她趁机提起亨利·卡特的原因,不管你说国人自己造成的哦。

    今天这场采访就不一样了,问啥直接说就行,他们也问起3的事:“听说苏月同学在竞赛期间做了一样小发明,为什么会在竞赛期间想起做这件小发明?”

    “当时数学、物理、化学,三科的成绩基本已经出来,因为物理实验题扣分太多,我对国选手凭借实验分压我一头是不太服气的,后来我们就约定了通过一场真正的较量,来比一比动手实践能力……”

    “当时物理实验题是扣了多少分?”

    “1.7分。”苏月脱口而出,显然对这个分数记忆深刻。

    记者默了默,1.7分是扣分太多?莫名感受到了他们和学霸之间对分数的不同理解。

    “听说苏月同学的这项小发明在国外已经卖出去了,方便说一下卖出价格吗?”

    “是,专利卖出去了,卖了一百万美金……”

    即便已经提前知道这个消息,记者们还是惊了一惊,在国内,一个普通工人平均工资三四十,是很难想象一百万美金是多少。

    就是他们这些记者,工资比一般工人高一点,也无法想象拥有一百万美金,说句现实的话,这么多钱,他们一辈子也未必能挣到。

    “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想到,只是想着要赢过那位国同学,算是一场意外之喜。”苏月抿嘴笑了笑。

    央视的记者又问:“对这笔钱,你有什么计划吗?”

    “我和爸妈商量过了,把这笔钱全部捐给国家,支持国家的教育事业。”

    全、全捐?

    记者们以及华国代表队的其他学生们都惊讶地看向她,这可是一百万美金呀!

    换成人民币,就是一百八十万。

    这是什么概念?

    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花不到一千,一百八十万意味着能花一千八百年。

    一个人才能活多久,一千八百年就相当于一家几代人。

    这么多钱,这就全捐了?

    虽然这么说不太好,但是放在他们身上,他们未必舍得。

    “是的,全捐。我爸妈都有自己的工作,我以后上完大学,国家也会分配工作,我们有工资,足够生活。那一百万美金放在我们手里改善的只是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交给国家,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旁边教育部的领导确认了这件事:“在国,苏月同学和她的父亲苏同志就已经把这笔钱交给了国家来处理。”

    这个说法其实是国家提出来的,在国外,对外宣称的是这项专利卖出了一百万美金,那是为了撇清华国和日后售卖3的企业的关系。

    为了保密,对国内肯定也不能直接说“啊没有卖,咱和自家人演戏呢”,但也不能让人认为苏月同学真收到那笔钱。

    钱财动人心,国家提出这个方案,就是为了把这笔钱从明面上过一下,以后就跟苏家没关系了。

    这也是为了保护苏家。

    从央视记者的问题到苏月的回答,再到教育部同志的肯定,都是提前叮嘱过的,换句话说,也算是有台本了。

    苏月心里美滋滋,果然还是他们国家好,你看,考虑多周到。

    教育部的同志心里也美滋滋,为啥让苏月同学说是支持国家的教育事业呢?那当然是他们教育部也趁机从外交部手里抠出一笔钱来。

    苏月同学怎么说也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给外交部送了只下蛋的金鸡,外交部还不得给他们几只鸡蛋?

    就这,教育部心想,我还亏了呢!

    外交部:“……”鸡还没养起来,就要分蛋了。

    采访最后,央视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同志们让学生们往中间站一站,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

    学生们对拍照已经无比熟悉了,他们像在机场那次一样,迅速排出高矮位置,有的挎住旁边人的胳膊,有的揽住旁边人的肩膀,还有的比了剪刀手。

    在照相同志的“一、二、三”中,大家齐齐喊道:“茄子!”

    少年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

    站在照相同志身后的人民日报记者见此,不由露出笑容,她突然想到《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后来,《人民日报》上关于今天的采访的报道就是以“少年强则国强”为标题。

    此时,采访结束的学生们既舒了一口气,又高兴,他们还问:“什么时候在电视上放呀?是晚上的新闻栏目吗?”

    “对啊对啊,什么时候放啊?报纸上什么时候登啊?”

    “会放我们所有的人照片吗?那我得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