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 第九章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闭嘴”

    朱元璋瞪了一眼提出暗杀论的朱樉,这人怎么学不会识时务。“等水镜的内容放完,朕让你讲个够”

    朱樉不情不愿地住口,但对水镜接下去的内容没多少兴趣了。那会他已经死了,还能有他什么事。

    之前说了,建文帝在削藩一事上,把鱼与熊掌都扔掉了。先是该蛰伏时,他选择接连削了五位藩王。

    建文元年,燕王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反了。这时,建文帝派兵围剿,又定了一个古怪的调子。

    他说“昔萧绎举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极。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1

    建文帝究竟想不想杀朱棣是仁慈心作祟,还是不想承担弑杀叔父的名声更关键的是,出征队伍会怎么理解这话

    往光明了想,皇上顾忌亲情,最好是活捉或让燕王自己投降;

    往阴暗了想,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谁能杀了燕王就是斩草除根,但皇上绝不会承认这是他的本意。

    不论哪一种理解,这种命令一出,好处都是建文帝的,黑锅由手下背着了。

    建文帝的这番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既要、又要、还要”。

    但我们都知道没有绝对实力碾压,想要的太多,反而会什么都得不到。

    当时两军对垒,建文帝下达了耐人寻味或者说模棱两可的旨意。

    是贪心太过,还是刚愎自负地认为一定能顺利拿下燕王,所以做一做面子工程也无妨

    此时,宁王朱权忽而出声。他今年十五岁,只比朱允炆小几个月。

    话不多,就讲了一句。“黄子澄,我记得他是探花出身,这经史子集学得想必不错。”

    既然学得不错,岂会不知汉景帝下旨削藩后,七国乱起。

    朱允炆的准备时间远远不比刘启。刘启在七国乱起时,手下有周亚夫。朱允炆用的又是谁他凭什么硬抗藩王们

    有的话不能说得太直白。

    旁观这些年朱元璋的执政手段,如果他决定上朱允炆继位,只怕会提前清扫了开国时的那一批武将勋贵。

    建文帝最开始用李景隆活捉了朱橚,是打了对方措手不及。

    接下来连削五位藩王,已经表明新帝态度,藩王们已然戒备重重。

    那时,谁领兵去征战燕王都要凭实力对抗,谁能胜任

    李景隆吗

    其父李文忠是个人物,年少从戎,骁勇善战。平定江南,又北伐漠北。

    李景隆子承父业,年少就熟读兵书。其父死后袭爵曹国公,被派往多地练兵。可父亲再厉害,不代表儿子就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朱权不看好李景隆,此人目前并无出挑战绩,不指望他横扫千军,那么还能用谁

    宁王只说了一句,但像是晋王、湘王等藩王都听懂了言下之意。

    有的话,做儿子的不能讲得直白。

    朱元璋很可能尽力为建文帝铺平道路,但从另一个方向何尝不是把新君送上无人可用的绝路。

    建文帝凭什么拿下燕王对比兵士数量,燕王肯定比不过朝廷军队,但建文元年的朱允炆没有意识到他手下几乎没有良将可用。

    尚在人世的开国大将,一个是疾病缠身的郭英,另一个善守不擅攻的耿炳文。

    最初,耿炳文为帅北伐,但在几经失利后被召回,换上了李景隆。

    熟知军事的观众肯定比我懂,李景隆的领兵能力有多烂,是屡战屡败,最后给燕王开城门投降。

    靖难之役打了三四年,燕王大军挥师入京。混战时,宫中发生了一场火灾,三具尸体被烧到面目全非,据说是建文帝、皇后与其长子。

    史上的建文之迷由此而生,朱允炆真的死了吗还是遁逃出宫这就回到了十二块木板的故事之初,郑和七下西洋的传闻出现了。

    燕王朱棣成功夺位,年号永乐。

    永乐三年,朱棣第一次派郑和下西洋,其中目的之一是找失踪的建文帝。

    它不是网络段子,由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不过,我个人觉得寻找建文帝行踪是顺带的。主要理由与目的,那些留到下一集再说。

    结尾处,不如做些无谓的猜测。

    假如建文帝在削藩之初,第一个就对燕王下手。趁其不备,是坑蒙拐骗也好,毒杀暗害也好,无所不用其极,是不是就能成功去除心腹大患

    或者,建文帝在登基之后以怀柔手段对待诸位藩王,采取合纵连横与制衡之术,是否能让他们相互削弱实力,作为皇帝等到实力碾压时再动手削藩呢

    然而,这样做很可能就不是朱允炆的性格。

    性格使然,他一次次做出对自己最不利的选择,最后走向了失败。

    此处讲一句老掉牙但很应景的话。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下期见。

    朱允炆愣愣地瞧着水镜,五味杂陈涌上心头。

    没有漫天神佛帮他澄清他不是一个残忍的人,水镜里的内容却是透露出了这一点。他在有时有些不知所谓的仁慈。

    是虚伪的仁慈吗

    至少,现在不是。

    扪心自问,假设他独自一人获知历史发展轨迹,又能做到登基后立刻暗杀朱棣吗也许,答案仍是不能。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