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184章冰雪走廊打通
倘若说,袋鼠地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完全陌生的自然环境,和大片大片的无人区的话,那黄金地这里,整个情况可就是截然不同了——很明显,黄金地的气候是类似于华夏的,至少土壤肥力供给农耕不成问题。
往南走也适合放牧,而且本地已经有了牛马羊群,航线也适合来往,不像是去袋鼠地,还有赤道无风带的阻碍,这几年大力发展下来,几个定居点和华夏之间的船运,频密了数倍,源源不绝地运来新的移民,同时又有独特的人员从大陆通道涌来——
自从那些被林丹汗带着作耗的察罕浩特鞑靼,走通了冬日的冰雪走廊,并且留下了一定的经验,知道了这条路该怎么走,数年间这消息居然在草原上不胫而走:海对岸有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草场,等着鞑靼人放牧,整个北边,地广人稀,哪怕是土著也不精于畜牧,更多的是游猎为主,和鞑靼人几乎不会有什么冲突,这片土地,就像是长生天许给鞑靼人的又一片放牧地,各方面都再合适不过了!
那些个胆大的鞑靼人,在自己的草原上感到环境严苛,没有活路了,便向四面八方而去,其中有去南方闯荡的,也有不适应南方气候,更愿意继续放牧生涯的,便把家当一收拾,换成支票和粮草、皮裘、棉袄,往建新聚集而去。
在那里,一部分人被挑选进矿山,从此就和天日无缘了,但也不必担心冻死。更多心系白云苍狗的鞑靼人,则是在建新干些力气活,等到天气冷下来,下了几场雪,估摸着冰雪走廊开始上冻,他们就在导航笔记和指南针的帮助下,开始上路了:
横穿冰雪走廊,最窄处大概也就只有三十多公里。乘着雪橇这就是一日的路程,只要知道怎么走,而且能抵御先后大概十余日在无人区跋涉时的严寒,做好充足的准备,由壮年牧民组成的迁徙队,基本上能做到有九成人顺利抵达对岸,这也是可以办到的。
真正死人最多的拓荒之行,察罕浩特的人已经走过了,余下的人,有迁徙笔记里的星象指引,以及沿岸留下的地标指示,包括在对岸设立的接应点这些帮助,运气好的话,一个人不掉队那都是有的。当然,如果遇到连天的暴风雪,在海上迷途,那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了。
从建新往北走,进入没有一点猎物的冰雪区,在严寒中走过七八日,于接应点略做补给,暖一暖身子,就又在冰雪中横穿过冬日的半岛,往南去到买地的定居点,在那里支起帐篷过冬,等到冰消雪融,草原重新变绿的时候,拿出支票,再往南来到如铁城:这也就是李魁芝驻扎的定居点了,也是买地在黄金地如今最接近城市的地方。
本来李魁芝是想叫‘坚志’城的,又或者大着胆子过把瘾,叫奎志城,算是甘冒着让六姐不喜的风险,偷偷摸摸地取个和自己名字相似的名字——谢六姐在新安岛命名的时候,说过她觉得用人名来做地名很自恋,于是所有定居点的起名都绕开了这一点。李魁芝这也是因为横渡了大洋,胆子稍微变肥了,如果还在虾夷地,都不敢说这话。
不过,后来由于大家反应,坚志城很容易被叫成谐音‘简直’,而奎志城也有谐音问题,譬如很多人可以借着骂这座城来骂李魁芝,‘奎志那个鬼地方,猪狗不如’之类。这些理由也的确有道理,再加上李魁芝的胆子或许还不是那么大,所以还是改叫如铁城,希望是个好意头,能如铁一样坚不可摧,屹立不倒——从定居点改为如铁城的契机,也是因为买地在黄金地的定居点,已经有了数个,单单是一号、二号已经不容易区分,再加上如铁城的规模一再扩大,也不是简单的定居点了,如今住民也有个近两千,其实赶得上华夏的一座小县,都超过镇、堡了,称呼为城,也算是恰如其分。
现在的如铁城,从深水港算起,往里延伸,一路沿岸都有民居:沿岸的渔民、船匠,靠山上的防御要塞和城主、士兵居所,山脚下一圈又一圈的民居和民田,往北方近草原的地方,还能看到绵延出数里的栅栏,栅栏里住着牧民和兽医,这里经营的是一个育种场,从买地运来的牛羊,会在这里育种。
这里的牛羊除非很弱,有病,否则都是不屠宰的,育出来的羊羔牛犊,就是卖给每年春天,跑到如铁城来,拿着在建新发放的‘购买证’和支票,来买牛羊和生活物资的鞑靼牧民。
这些牧民,一般是以兄弟或朋友为契机,两三个人凑在一起,把本钱也合在一起用,买七八头羊,两头牛,三四匹马,一辆两轮车,最基本的铁锅和木碗,这就是全部家当了,他们会看地图,会说汉话,遵循如铁城的指引,往完全陌生的草原里深入,这就开始放牧了。
等到秋后来卖羊毛的时候,才会有钱添置毡毯、毡包,当然如果这一年中遭遇了不幸,损失了羊群,那就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回来寻找苦工的机会,慢慢地攒本钱了,或者去帮着别人放牧,以此来赚取一点工钱,至少图个温饱——这些牧民并非人人都愿意常年待在如铁城,和汉人打交道的。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反正就是,宁可去帮别人放牧也不想在汉人城池里,学着说汉话、考各种试卷,堆着笑来事儿学做买卖等等的鞑靼人其实很不少,很多人第一次离开如铁城之后,至少三五年才会回来一次,他们宁可把羊毛卖给商队,从商队那里换盐米和菜干,也不愿意跑到汉人的地域来。
如此一来,也就养活了专职走西部草原的商队了,这些商队多是由那些比较灵活的鞑靼人来担任的,他们来自于察哈尔和科尔沁,受到知识教的影响很深,来到黄金地不久,就琢磨出了这么一条完整的链条:从草原到黄金地的定居点,乃至到放牧后的羊毛贸易,几乎都有他们的影子。
甚至在黄金地的几个接应点,也都是由商队这里出钱来维持的,其实成本很低,只需要付几个人的工钱就行,但有了接应点,以及这些人在余下三个季节囤积的燃料,在等待过冬的时候,大家建起的木屋,横渡冰雪走廊的鞑靼人,在黄金地北部的存活率就骤然提升了几倍。据说这个商队和背后的组织者,就靠着这一点也得到了羊城港的嘉许。
这条通道,因为在冬日是完全开放的,其实通行人数难以统计,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鞑靼人愿意的话,一个冬季络绎不绝可以迁移几万人过来,把这边完全占住。当然,毕竟条件也很艰苦,也不至于到如此地步,但到现在每年陆续也能运个两三千来,甚至还有一些别的种族,也受到了启发,在其余季节都来挑战通行:
比如说哥萨克人,以及北海鞑靼,甚至有一些好奇的女金人、鄂伦春人乃至更北的因纽特人,都陆续通过海峡而来,这白令海峡在夏季也屡有浮冰,不能通航,这个不假,但和不善于水行的草原鞑靼相比,这些人并不怕水,他们利用羊皮筏子来通行,这东西放了气可以叠在一起方便运输,遇到水就拿出买地买的打气筒来,充气在浮冰中穿行,居然还真能在气候并不那么严苛的夏季也通过白令海峡,来到黄金地!
就这样,这条北面的通道每年毛估估五千人的移民数量是有的,很多人来到黄金地之后,就消失在茫茫荒野之中,并不会南下来买牲畜,他们的生活来源完全是迷——当然鄂伦春人、因纽特人本来也不畜牧,他们是游猎民族,不买牛羊完全可以理解,就算他们愿意买,其实也没有本钱。
这些人会到处乱跑,明显就是和建新周围的气氛不是特别的契合,汉话说得非常好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只略微会一些汉话,完全不会的也有,他们和定居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