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试看(大章)  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元朔元年, 五月,未央宫。
    深宫规制森严,入夜后人声寂寂, 只有各地侍卫宿卫巡守时轻微的甲胄敲击之声,值夜的宫人蹑足往来各地, 借着月光检视各处门户。宫掖内外将近万人, 竟尔寂静得能听见远处长安的乌啼。
    但这沉寂不过只是片刻,只见浓黑夜色中一团火光闪耀, 而后是哐当哐当响亮的拍打声, 却是有人手执火把排闼而出, 径直冲开了未央宫最机要的宣室殿!
    巡逻的卫士们大为吃惊, 登时手持长戟一拥而上,分四方将闯出者团团围定;然而在烛光下只看得一眼, 登时便面面相觑, 不觉后退:深夜明火执仗闯出宣室殿的,竟是皇帝最为亲信的宦官,中常侍春陀。
    可怜春陀已经五六十岁,一番长跑后疲累得几乎要就地昏厥,但仍旧气喘吁吁, 奋力向卫士挥舞皇帝的信物:
    “快,快, 立刻把祭祀太一的东西都搬到宣室殿去!”
    皇帝近年来颇好方术, 在一群方士鼓吹之下, 多次于宫中祭祀天、地、太一。但祭祀这样的神祇必得沐浴更衣,斋戒整肃, 怎么会在深夜时骤然举行?诸位卫士大惑不解, 但仍旧不敢违逆皇帝的口谕, 接过信物后快步趋出,直奔皇宫内库而去。
    纵使事出突然,宿卫宫中的郎官们仍然迅速备齐了祭祀的各项器具。祭祀太一的仪式原本需要大量典守的侍卫,但皇帝只令他们在宣室内摆好了各项器具,而后便下严令驱散了一切闲人,竟连随侍的宦官宫人都不能留在殿中。
    “擅入者腰斩,弃市。”披着睡袍高距榻上的皇帝冷声下令,森然不寒而栗。
    众人唯唯听命,再不敢仰视。
    ·
    皇帝披上衣衫,在金盆中沐浴双手,仔细擦拭之后,捡起了一旁几案上墨迹犹新的绢帛,抬头一行飘逸的隶书:
    【皇帝敬问太一神座下……】
    绢帛投入炉鼎之中,火焰烟雾立刻腾空而起,将字迹尽数吞没。
    似乎是太一神显现了威灵,皇帝面前弹出了一个闪耀的光幕:
    【用户偏差值不足,即将为您播放免费片段】
    皇帝猛然从御榻上起身,罕见的失去了至尊的气度。他在殿中大步绕行数圈,长袖在夜风中飘飘摇摆,面容上已经有了怒意。
    如若宦官宫人在前,大概早已魂不附体,匍匐在地战栗不语。但光幕显然并不在意人间君主的感受,它只是缓缓改变了字迹:
    【是否播放免费片段?】
    皇帝咬牙切齿许久,终于点头:
    “是。”
    ·
    光幕是在十五日前的深夜出现的。
    那时皇帝深信方士密法,正于静室中尝试所谓“心斋”的方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思无虑,善养精神;一切闲人都被远远驱逐于外,不许打搅皇帝清修。
    也正因为如此,当光幕骤然显现于眼前时,皇帝惊骇绝伦的呼叫才终于没有穿透静室,招来不该有的外人,泄漏这至关紧要的机密。
    不错,至关紧要的机密。当皇帝勉强从惊恐中回过神来,一抬头看到的便是广袤而无垠的碧绿草原,而画外音娓娓道来,谈的却是什么草原地理,什么物候气象:
    【……虽然中原将草原统称为“北蛮”、“大漠”,但若仔细区分,所谓的“大漠”之中,其实也有极为严格的区分。如果说农耕与游牧以降雨量为边界,那么大漠之中也有这样严格的界限。大致来讲,可以分为降雨量匮乏、直接被西伯利亚气压带所控制的漠北,以及有阴山山脉庇护,相对温暖潮湿,气候更为稳定的‘漠南’。
    毫无疑问,历来游牧民族的统治中心,全都聚集于相对富庶稳定的漠南。具体而言,由于阴山山脉所拦截的水汽降落方位相对固定,匈奴、突厥等的王庭虽然是‘逐水草而居’,但移动的地点却相当有规律,只是在几处牧场来回转移而已……】
    说到此处,辽阔草原急剧缩小变化,转为一张起伏不定、经纬分明的立体地图。而地图上空有蓝色的水汽自东方大洋蒸腾而来,被蔓延数千里的山脉阻挡,终于降而为雨,浇注在了几个固定的方位。
    而动画下有暗红小字,标注了游牧诸部落在此建立王庭的历史。
    小字中所谓的突厥、回鹘等,皇帝不甚了了,但“匈奴”二字却真是椎心刺目,瞬即便吸引了至尊的注意。瞬息间君主的本能压倒了惊愕,皇帝翻身而起,抬头盯住了那片辽阔的草原:
    ——这是上天在垂示匈奴的机密?!这是昊天上帝顾念了天子殄灭蛮夷的至诚?
    皇帝狂喜过望,不由屏住呼吸,仔细凝望这匪夷所思、变动无常的舆图。数年来刘彻留心匈奴,对军务颇为熟稔,而今细细分辨,立刻就发现了这莫名其妙的动画中至为宝贵珍异之处:
    ——为了解释漠南漠北巨大的差异,除了描绘水汽与降雨之外,它竟然还点出了阴山山脉被雨水所滋养的湖泊河流!
    皇帝搞不懂什么水汽与降雨,但可太懂这些湖泊水源了!
    御前随侍的郎官大多精通边务,曾向皇帝解释过匈奴的底细:所谓北狄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那也不是驱赶着牛马在草原散漫流荡;草原虽然广袤无际,水源草木的变动却隐约有规律可循。如匈奴这样庞大的部族,早在多年摸索中总结出了这套宝贵的经验,因此才能横行大漠,几近统一了阴山以南。
    这些水脉草木变动的规律是匈奴至关紧要的命脉,一剑封喉的逆鳞,一向由随侍单于的亲信大臣谨密掌握,严封密锁绝无泄漏。纵使汉朝百般引诱匈奴降人,也只模糊打探到一点似有若无的情报而已。
    而就为了这点似有若无的情报,朝廷也大下血本,送出了数个关内侯的爵位,少说千数的牛羊马匹,只为犒劳吐露实情的匈奴降人、赏赐招降的大臣。
    这种种花费不在千万钱以下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