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48章 一号卫星  渊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发明望远镜观测的自动导星装置(美国霍·巴布科克)。
    发现恒星的磁场(美国巴布科克父子)。
    提出一种均匀、各向同性的稳恒态膨胀宇宙模型,从而物质和能是从虚无之中不断产生出来,宇宙总熵永不增加(英国邦迪、戈尔德、霍伊尔)。
    公元1949年
    提出恒星演化的物质抛射学说(苏联费森柯夫)。
    提出太阳系起源的原行星假说(美籍荷兰人柯伊伯)。
    发明射电分频仪(澳大利亚威耳德、马克累迪)。
    发现一个特殊小行星依卡鲁斯,其近日点距离小于0.2天文单位,能进入水星轨道内(美籍德国人巴德)。
    美国帕罗马天文台安装使用口径为五米的反射望远镜。
    发现海王星的第二颗卫星——海王卫二(美籍荷兰人柯伊伯)。
    发现星光偏振效应、射电波段的法拉第转动效应,证明银河系有星际物质并存在磁场(美国希耳特内尔、约·霍耳)。
    提出宇宙起源的原始火球学说(美籍俄国人伽莫夫等)。
    制成第一台“原子钟”,现称“氨分子钟”(吸收型),对建立频率和时间的基准和校对天文有重要价值(美国李荣)。
    公元1950年
    提出彗星是由一颗大行星崩溃而形成的学说(荷兰欧尔特)。
    发现河外星系的射电(英国儿·布朗,澳大利亚哈泽德)。
    利用电子计算机重算五大行星从1653-2060年的运动表(美国克莱门斯、德·布劳维尔、爱克)。
    发现星系间的各种形式物质桥,证实星系间空间不是真空,说明某些星系间在物理上是互有联系的(美籍瑞士人兹威基)。
    发现假黄道光(苏联费森柯夫)。
    公元1951年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湍流假说(德国魏扎克)。
    发现木星的第十二个卫星——木卫十二。它是自东向西逆转(美国塞·尼克耳逊)。
    发明电子望远镜和光电成像技术(法国拉尔芒)。
    发现银河中性氢21厘米射电辐射(美国尤恩、珀塞尔)。
    证明银河系有旋涡结构存在(美国威·摩尔根等)。
    发明大视场的超施密特望远镜,用于观察流星彗星及后来的人造卫星(美国贝克尔)。
    发明射电干涉仪(澳大利亚沃·克里斯琴森)。
    公元1952年
    证明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荷兰欧尔特)。
    证实英仙座附近的星协在膨胀(荷兰伯劳乌)。
    对造父变星周光关系零点值进行了校正,使原来定出的河外星系距离都相应地约增加一倍(美籍德国人巴德)。
    从化学角度提出太阳系起源新假说(美国尤里)。
    发明月球照相仪,精确测定月球的位置(美国马科维茨)。
    公元1953年
    发现本超星系,这是银河系所在的庞大的星系团(法国伏古勒)。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阶层结构假说(英国霍伊耳)。
    发现恒星排列呈锁链状的结构叫星链,说明恒星在纤维星云中形成(苏联费森柯夫)。
    提出天体起源的引力团聚假说(美国拉依茨)。
    编成《恒星视向速度总表》,列出个恒星的视向速度等数据(美国赖·威尔逊主编)。
    公元1954年
    提出星际气体和尘埃的混合物在冲击波作用下形成恒星的机制(荷兰欧尔特)。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