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英军近代史上的五大耻辱败仗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在2014年的11月20日曾发表题为《英国的最大军事失败》的文章称,跟罗马人一样,英国人跟各种各样的敌人交过手。他们也曾经被各种各样的敌人打败,包括美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美洲土著、非洲人、阿富汗人、日本人和德国人。尽管是失败,但输给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敌人也是有点荣耀的。

    俗话说,胜利了众人邀功,失败了无人认账。但就英国而言,失败的祸根很多,有过于自信,也有种族歧视。嘲笑英国佬的美国人要当心,同样的原因也曾把美国引向失败。

    以下是近现代英国的五大军事失败:

    一、7000正规军向民兵投降

    设想如果美国陆军的整整一个旅向塔利班投降该当如何,这或许就能让人明白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的重大影响了。在一支被欧洲专家斥为殖民地乌合之众的部队面前,英军7000人放下了武器。

    这场战役原本就不该发生。对于一个欧洲大国来说,英军规模不大,要想制伏北美东部这么大面积的地区就更显得力量单薄。英国的优势在于拥有皇家海军,其战略机动性使英国能以乔治·华盛顿的大陆军望尘莫及的速度集合或转移兵力。

    于是,本着一贯蔑视敌人的传统,英国在1777年秋决定长途跋涉深入北美内陆,此时海军已鞭长莫及。绰号“绅士约翰尼”的英军将领伯戈因带领7000人马从加拿大进军纽约州北部,在奥尔巴尼附近与威廉·豪率领从纽约市北上的另一支部队会合。理论上,这将把革命者的大本营与其他殖民地隔离开来。

    不幸的是,英军指挥层跟他们的队伍一样各自为政。豪将军自作主张决定占领费城。伯戈因则勉强夺回了泰孔德罗加堡,却发现自己物资不足而冬天即将来临。他没有退回加拿大,却向阿尔巴尼挺进。与此同时,美方召集了1.5万名民兵,并得到华盛顿将军派兵增援。

    经过在弗里曼农庄和贝米斯高地的两场小规模战役后,伯戈因部发现自己寡不敌众并被包围在萨拉托加,既无增援也无解围之兵。

    1777年10月17日,“绅士约翰尼”投降,使他的部下免于在一场毫无希望的战斗中白白送死。而美国革命者则以战场上击溃英军的事实,说服了法国与羽翼未丰的他们结盟并对英开战,随后西班牙也仿而效之。世界历史因此役受到的影响不可估量。

    二、非洲土著痛击精锐英军

    被美国民兵打败就够丢人的了,但至少美国人论祖先和文化还算是西方的。那么,手持长枪铁矛的非洲土著肯定敌不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国军队吧?直到今天,这种印象仍贯穿于1964年的影片《祖鲁》中,在该片的罗克渡口战斗力,一小撮英军就击退了非洲勇士的“人海攻势”。

    但在这之前的伊桑德卢瓦纳溃败,却粉碎了上述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成见,在1879年1月22日的伊桑德卢瓦纳战役中,祖鲁人杀死了1700名英国正规军。英国入侵祖鲁兰地区,表面上是为了报复英国公民遇害,实则为了当地的消灭祖鲁王国,以创建一个南非邦联。

    跟在萨尔托加一样,英国人鲁莽地置自己于死地。英国指挥官切姆斯福德爵士将1.5万人的部队分成3个纵队,认定此举可使英军包围祖鲁军团。切姆斯福德统率由5000人组成的主力纵队,在伊桑德卢瓦纳扎营,却未曾察觉5英里以外就有一支祖鲁部队。他不仅没有加固阵地,还把部队再次分割,将大部分人派去追赶所谓的祖鲁主力部队,而只留下1700人守卫营地。

    但2万之众的祖鲁主力部队其实就藏在营地附近。当英国侦察兵终于发现他们时,祖鲁人发起进攻。他们在坚船利炮的工业时代挥舞着铁器时代的长矛和盾牌,但祖鲁人证明,即使在技术上处于劣势,组织严明、士气高昂、战术灵活的部队也能大获全胜。他们惯用的招数是“野牛之角”:年纪较大的勇士从正面与敌人交手,年轻勇士则从两侧包抄发动袭击。这一战术屡次为祖鲁人赢得美名,之前是赢得了一个非洲帝国,现在则是大败英国人。

    三、皇家海军引以为傲的“胡德”号被击沉

    1941年5月“俾斯麦”号战列舰从德国驶入北大西洋的消息传来后,英国迅速做出反应。一艘德国战列舰在为英国补给粮食弹药的航线上游弋,那不是老虎进了鸡窝吗?

    “俾斯麦”号是一艘大型战列舰,在1941年比大多数英美战舰都更新、更先进。在“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的伴随下,它在任何一场战斗中都将是难以匹敌的。当德国人驶经丹麦海峡时,拦截这两艘船的是皇家海军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威尔士亲王”号建成不久,“胡德”号则是1918年一战期间下水的一代名舰。作为一艘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比战列舰速度要快,但装甲防护较差,根本无法对抗像“俾斯麦”这种现代化战列舰。

    英国人没有等候增援,而是摆开作战架势。这是一场典型的主力舰之战,没有飞机或航母参与。不幸的是“威尔士亲王”号的舰炮出现故障,致使火力大减。但让这一天成为皇家海军历史上最黑暗日子的却是“胡德”号。在遭受德国人的一阵炮轰后,这艘战列巡洋舰爆炸,船上1300余人全部遇难。原因可能(但不能肯定)是德国人的一发炮弹击穿甲板导致弹药舱爆炸。

    “威尔士亲王”3次击中“俾斯麦”号,但无可改变的事实是,皇家海军引以为傲的“胡德”号被击沉,而德国人活着扬长而去。

    四、新加坡失守致8万英军被俘

    至此,英国人还会低估谁呢?别担心,到了上世纪40年代就轮到日本了。战前,英国专家出于种族歧视对日本人不屑一顾,犯下严重错误。

    这种种族歧视在太平洋战争的头6个月结下苦果,日本陆海军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将西方列强打得落花流水。最典型的莫过于英国的新加坡堡垒陷落。

    新加坡曾被认为固若金汤,那基本属于谣传:预算收紧已使这个岛城徒有其表。尽管如此,以8万人的驻军,新加坡本应能够抵挡一阵,或许能坚持到援兵到来。

    援兵不会来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几乎全军覆没。“威尔士亲王”战列舰12月8日在马来亚被日军击沉,致使新加坡失去海上盾牌。

    但英国的这场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匪夷所思而非不可避免。因在不列颠之战中打了胜仗而洋洋得意的皇家空军飞行员发现自己不是日本飞行员及其零式战斗机的对手。12月8日在马来半岛登陆的日军虽然不及守军人多,却智胜了缺乏训练和领导的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军队。

    日军指挥官是山下奉文将军,此人曾在菲律宾打败美国人,后来被称为“马来之虎”。英军指挥官是情绪低落的珀西瓦尔将军,他的属下则争吵不休。

    日英双方兵力为1比3,山下部队不得不在新加坡与大陆之间的海峡开展水上攻击。英军堡垒在一周内便失守,8万人成为战俘,其中很多人未能在日本人的恶劣关押条件下幸存。温斯顿·丘吉尔称,8万人集体投降是英国历史上的最惨痛灾难。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