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二章 何用读春秋  大明话事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p>

    所以从天字就能明白,《春秋》为端本澄源之书也,所以告天下万世之为人君父者也。”
    林泰来说:“圣人笔削《春秋》之时,诸侯乱政,天子失御,君臣关系紊乱,天下为无道。
    故圣人以《春秋》匡正世人,震慑乱臣贼子,希冀拨乱反正,复三代先王之治,才是圣人根本之意也。
    开篇首句就是一个王字,还不能说明问题?”
    顾宪成说:“你说的都对,完全没错,但是不完整。
    我方才也强调过,你只体悟到了一半。
    在首篇的你所关注的王字后面,很快又在无礼之事中出现了天字。
    这正可以说明,天下是有道还是无道,除了臣下作乱,还有天子能否率承天命这个因素!
    首先要有二者相加之意识,才能去参悟完整的春秋大义!”
    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顾宪成顿时感到思路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
    感受到了学术顿悟的快乐,他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昂。
    情不自禁的转身朝着月台下方读书人们,高声道:
    “臣子篡弑僭政,为无道之象,算不得根本!
    因此论《春秋》,必须同时要寻及君王之本。
    圣人的春秋大义,除了对臣下行为匡正,还有对天子的道义规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由臣子而天子,由天子而天命,这才是春秋意旨之全局!”
    李三才也兴奋的叫道:“顾君高见!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备,方能成就一部《春秋》!
    天下之大源在于王,而王之大源在于天!
    首篇两字相加即可明义,真乃春秋大旨也!今日耳闻如此妙解,真不虚此行!”
    人群响起了一些欢呼声,显然是被顾宪林的解经倾倒了。
    还有人跟着李三才喊起来:“天下之大源在于王,而王之大源在于天!”
    顾宪成十分享受这种欢呼声,还有那一个个崇拜的眼神。
    感觉又回来了,这才是讲学的该有的样子!这趟国子监来对了!
    正当顾宪成打算闭上眼,用心去感受增加的声望时,忽然视野里出现了一支可恶的扫帚,对着他晃了晃。
    扫帚的主人林泰来似笑非笑的说:“顾先生突然兴奋什么?辩经尚未结束,你就突然转身,莫非你也想逃跑吗?”
    刚才顾宪成强加过来的话,他基本上照搬着还给了顾宪成。
    顾宪成指着月台下的读书人,答话说:“辩经到底有没有结束,听听公论就知道了。
    看看别人的反应,你还有什么质疑?”
    林泰来反问道:“你说的这个春秋大义,我看到王字,只能算参悟了一半?”
    顾宪成便答道:“当然如此,有何疑惑?”
    主要是林泰来的解读太好了,想黑都黑不掉,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说是“一半”。
    林泰来驳斥说:“若以为由臣及君,再由君及天命为春秋大义,那么我看到了王字只能算一半。
    可是你开始也只看到了天字,同样只是一半,为何你又觉得自己赢了?”
    如果说心里话,顾宪成根本不想承认林泰来那一半,
    但还是那句话,他没有足够实力公开黑掉林泰来的见解,连武力驱逐都做不到!
    顾宪成指着台下的士子们,仿佛求证明一样说:
    “但全局之见解,却是我先想到的,也得到了诸君的认可。”
    林泰来又问道:“所以你认为王和天加起来,才是完整的体现春秋全局?”
    顾宪成得意的答道:“正是如此,也是我率先悟到的。”
    林泰来皱着眉头苦思,不知又想到了什么。
    李三才唯恐再出幺蛾子,主动上前替顾宪成分担压力。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早了就是早了!不然礼数中为何要以早晚分前后辈?”
    林泰来叹口气,重新开口道:“可在下在功名方面,目前只是一个武生员而已。
    顾先生在辩经上面与一名武生员分高低、争早晚,又有什么意义?”
    顾宪成:“.”
    恍恍惚惚,不知为何就感到,自己刚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解经,似乎都是白费了。
    他真是吃饱撑着,才会和一名武生公开辩经!
    月台上的清流人物,集体陷入了沉默,思考起几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
    趁着没有人抢话,林泰来提着扫帚,一个大踏步,直接蹿到了顾宪成的身边,与他并列而立。
    然后林泰来举着扫帚,对着月台下挥了挥,似乎很激动的说:
    “今日在下与顾君辩论春秋,不想我看到王,他看到天,各得一半心得。
    但组合起来便无可辩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