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r/> 丈夫死于非命,妻子自杀殉情,当地人对此十分感怀,于是将一座山命名为摩笄,以纪念这位忠贞不渝的女子。
刚见到燕昭王,张仪就将这件事提起,目的就是为了挑拨燕、赵的关系。燕国与齐国已经势如水火,如果再与赵国闹僵,燕国必然会因国家力量弱小而寻求大国的保护。
此次游说燕国,张仪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建立连横大业,而是进一步破坏诸侯国的关系。如果诸侯国之间互生罅隙,心怀仇怨,秦国就能坐收渔利。
不管燕国朝臣百姓的辱骂,燕昭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侍奉秦国,割恒山脚下的五座城池作为见面礼。
这些年来,张仪先游说魏国,接着南下游说楚国,说服楚国后北上吃定韩国,这是第一阶段的胜利成果。在第二阶段,张仪先说服最东边的齐国,接着向西说服赵国,最后北上说服燕国。
在地图上划出张仪的游说轨迹,会发现张仪走了很多路,但他并没有走冤枉路,因为他在挑选主要的或者容易说服的国家。
张仪凭借秦国的强大,挑选国家开展游说工作,剩下的那些不听教化的国家,就直接可以用军队对付。而苏秦的后盾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无力以军事对付不听游说的国家,因此必须每个国家都游说到,否则不能建立合纵联盟。
背上燕国的五座城池,张仪回到秦国。一路上,张仪满面春风,欣然自得。但是还未到达秦国时,张仪就得到噩耗——秦惠王死了。
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秦武王是一个大力士,他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并不喜欢张仪这种只会说话的人。
主人换了,张仪的天空变了,变得乌云密布。想到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五马分尸,苏秦也死在新、旧主人交替之际,张仪不禁为自己的未来忧虑。
不招人妒是庸才,张仪满腹才华,而且还得罪了朝中的不少人。起步之初,张仪做过对陈轸和公孙衍不利的事。如今张仪的靠山倒了,被他整治过的人们却开始万众一心,接二连三地在秦武王身前中伤张仪。
秦武王爱“力”成痴,整天只想如何增强自己的力量,倒没将朝臣中伤张仪的事放在心上。紧接着,连横诸国利用秦武王和张仪感情上的裂痕,纷纷叛变,恢复合纵。更令张仪不知所措的是齐国竟然落井下石,公然派遣使者入秦辱骂张仪。
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无所不为,得罪的人自然也不少,如今成了众矢之的。所以张仪不得不寻思脱身之计。他告诉秦武王,齐国十分痛恨他,他到哪个国家,齐国就会攻打哪个国家。一旦诸侯国混战,秦国就能坐收渔利。秦武王喜爱周朝的九只大鼎,张仪投其所好,出了一条能使秦武王“问”鼎的建议。
计划是这样的:张仪前往魏国,齐国一定会攻打魏国。待魏、齐大战,两国无暇他顾时,秦国可趁机出军攻打韩国,穿过函谷关,径直向周朝国都挺进。
周朝无力抵抗必然献出九只大鼎,天下就是秦国的了。这步棋,名叫“出三川,临二周,挟天子以令诸侯”。张仪曾向秦惠王提过,但被司马错攻打西南的计划给代替了。
与秦惠王不同,秦武王很爱大鼎。怀着向往周朝国都已久的心愿,秦武王准备了3辆豪华大马车,大张旗鼓地送张仪入魏。
张仪刚刚进入魏国,魏国的城门还没来得及关,齐国大军就开到城墙下。齐宣王下决心杀张仪,所以调动了大量军队。
齐国果然中计,张仪告诉魏哀王,不用担心,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能挡千军万马。想退齐兵,必须见到齐王。此时齐军正要攻打魏国,魏国的使臣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放眼天下,与齐国交好的国家是楚国,所以楚国的使臣最能发挥作用。虽然如此,张仪不敢轻易入楚,楚国人比齐国人更恨张仪,因为楚怀王是被张仪间接害死的,屈原也是,叫楚国人如何不恨张仪?
于是,张仪派门客冯喜入楚,再通过楚国使者拜见齐王。
冯喜见到齐王后,反问齐王道:“大王既然憎恨张仪,应该让张仪的生存没有依托才对,怎么反而帮助张仪增进依托呢?”
齐宣王听后愣了半天,不明白对方究竟想说什么。张仪躲到哪里,齐宣王就打到哪里,怎么叫帮助张仪增进依托?
冯喜将张仪与秦武王的密谋告诉齐王,齐王翻然醒悟,火速撤军。张仪这一计,既逃开了秦国朝臣的谗言中伤,又杜绝诸侯国找他的麻烦,真是高明。
想当初,如果苏秦不被报复齐国的感情冲昏头脑,而是寻思保全自身的策略,他也一定不会被五马分尸。
在魏国待了一年多,张仪寿终正寝。
秦武王心向九鼎,一心渴望将其占有。
这九只鼎据说是大禹打造的,打造材料来自九州交纳的贡品,因而象征九州。谁拥有这九只大鼎,就表示他拥有九州的统治权。
凡是有野心的国君,都希望拥有这九只大鼎,因为它是权力的象征。当年,楚庄王自诩天下第一,贸然领着军队前往周朝国都,“问”九只大鼎的轻重。当时尽管周朝已衰微,但周朝的臣子仍斥责楚庄王,说鼎是国家重器,只有天子才能享有,一介臣子,并没有问鼎的资格。楚庄王大怒,说楚国兵器森然,即使只从兵器上敲掉一小块也能熔铸几只一模一样的大鼎。
那时没有传国玉玺,九只大鼎就相当于传国玉玺,是国家终极权力的象征,根本不容许随意熔铸。楚成王之意不在熔铸大鼎,而在表明楚国的势力很强大。
为了能够获得九鼎,秦武王先进行人事改革,将丞相一分为二,由樗里疾和甘茂担任。经过两年的人才培养,秦武王身边召集了一批力大无穷的人物,例如任鄙、乌获和孟说。
公元前38年,秦武王调动大军,准备攻取韩国的宜阳。从秦国的军事实力来看,开进周朝首都绰绰有余,最大的麻烦反而是宜阳城。
宜阳是韩国阻挡秦国东进的关键屏障,如果宜阳被攻陷,韩国就有亡国的危险,因而韩国十分重视宜阳城。
负责攻取宜阳的主将是甘茂和向寿,甘茂是主要负责人。对甘茂而言,宜阳城池坚固只是第二难题,真正的难题是如何获得秦武王的信任。因为,在秦国内部,以樗里疾和公孙郝为首的一派一直反对攻取宜阳,理由很简单:宜阳城墙高河深,驻守的兵将更多,强攻不合算。
甘茂和樗里疾都是丞相,身份不相上下。如果攻城一事稍有差池,在秦武王身边的樗里疾肯定会趁机进谗,甘茂的日子必然不好过。
那时,甘茂领军在外,驻扎在息壤。游说秦武王,获取最高信任的任务就落在向寿身上。向寿对秦武王说,宜阳城很难拿下,还是不攻取为上。
秦武王听后,火速前往息壤向甘茂问明缘由。甘茂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秦武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