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章 加一把火(二合一)  明代从龙指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又端起了先生的威严。

    见状,张平安只得面色一肃,斟酌了几番用词后,郑重地开口:“先生放心,平安以此生性命起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话说到这份上,刘先生也只能无奈地苦笑一声,“你小子!就不是个愿意吃亏的主,不过你愿意这么起誓,先生倒是多信了几分,若是你开口便是愿豁出性命为天下黎民谋利,反倒不可信了!”

    说完,刘先生面色一整,开口道:“平安吾徒,虽你未达及冠之年,但先生见你稳重,却也愿意今日为你行及冠之礼,先生今日所言,望平安郎切记于心!平安幼时便以平安二字彰志,先生亦不愿强加他意,思索许久,愿赐表字谏之,赠予平安郎,望平安郎时时以之为谏,勿忘初心!”

    说完,刘先生郑重地走到张平安身后,将张平安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又走到张平安面前打量了几眼,这才满意地笑了笑。

    “虽说仪式简陋了些,但想来平安郎也不会在意这些虚礼。”刘先生喟叹一句。

    张谏之?

    张平安在心里默默地念了一遍……

    “先生赐字,学生自是不敢拒绝,只是……为何先生却急于这一时,平安有病在身,便是一杯茶水都不好敬奉……”张平安迟疑地说道。

    刘先生最近,太不寻常了……

    “先生年迈了,都说五十而知天命,也不知怎么的,就像是突然一下想通了,如今这世道大乱,先生也不知道还有几年活头,只怕等不到平安郎及冠了……”刘先生长叹一声。

    张平安看了一眼刘先生斑白的发须,沉默不语,古人的平均年龄本就偏低,刘先生,他也老了……

    不久,刘先生和丹溪先生都走了。

    张平安独自坐在床上深思,这个年代的人对于蝗灾的恐慌是深入骨髓的,见到漫天的蝗虫便自乱了阵脚,摆案祭神,却从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要惧怕蝗灾。

    正和张平安一开始也没想通一样。

    自己需要做的,就是让东乡的人将对蝗灾本身的恐慌,转移到对蝗灾实际造成的后果的恐慌上来,等到众人发现,原来蝗灾并不能太大影响到自己的时候,就会知道蝗灾其实并没那么可怕。

    张平安想了许久,发现此时自己最好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用做。

    没错,静等东乡的人闹腾,等到他们意识到吃鸭蛋,杀鸭子也可以过活的时候,自然就会反应过来了!

    这样看起来,历史这东西似乎也就只是一座死板运转的机器,自己能操作的空间,似乎大了许多?

    张平安摇头自嘲一笑,自己怎么也闹了一番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只是自己闹的却是抱着一大群肉鸭子发出了何不食米糠这样的言论的笑话……

    既然蝗灾的事可以先放在一边,张平安便开始琢磨起了丹溪先生。

    据记载:这位丹溪先生素怀惠民之心,为民谋福,甚至因为当地堤坏水竭,屡致旱灾,曾组织当地乡民们一起兴修水利开凿了三条渠道,根据水量而舒泄之,使当地百姓均得受益。

    不过按照刘先生所说,这三条渠道现在还没修起来,自己要不要插手一回呢?

    想了许久,张平安决定:插手,但又不完全插手!

    插手的原因自然是:且不说兴将乱世,以丹溪先生的医术将能挽救多少生命,就说这兴修水利乃是惠及一方的善举,张平安也决定出手。

    不插手的原因则是事有轻重缓急,眼下郭子兴起义在即,此去婺州路途遥远,若是这边出了什么岔子,而自己却又恰巧不在,岂不是舍本逐末了。

    思前想后,张平安最终决定,援助了丹溪先生一笔银钱,并把自己知道的关于兴修水利的知识一股脑儿地传授给了丹溪先生,暂时就先结个善缘算了……

    三日后,张平安果真和丹溪先生说的一样完全康复。

    大病初愈,加上心疾已褪,又在家修养了三天。张平安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而此时丹溪先生也打算返乡了。

    张平安随着刘先生一道迎送。

    “此去归途路遥,谏之,禹游,便不必送了!”丹溪先生朝着张平安,刘先生二人一拱手,又感激地望着张平安说道:“谏之赠援之举,彦修(丹溪先生表字代乡亲们谢过了!”

    “丹溪先生客气了!”张平安回礼。

    送走丹溪先生后,张平安回到了家中,虽说蝗灾实际已经造成不了多大的影响了,至少对东乡人而言,但张平安还是决定再加一把火:捕蝗。

    这捕蝗自然不是徒手去抓,张平安便决定做出个工具来——类似后世捕蜻蜓的那种兜网。

    张平安叫来张母和汤月,大概说了一下心里关于兜网的构思,便企盼着望着二人,询问能不能做出来。

    哪知张母和汤月对视了一眼,脸色古怪。

    最后还是汤月开了口:“平安哥哥,你傻呀,干嘛非要自家人做,你说的这东西不如去集市买现成的渔网,拿回家稍稍一改不就行了?”

    张平安一拍脑袋,倒是低估了这个年代的生产力,以为连个兜蝗虫的网都做不出来,不过这也不怪张平安,东乡的人都是靠地里的作物生活,不像两湖边上打渔为生的渔民,渔网随处可见。

    去集市买好了渔网,张母和汤月又连夜赶工,终于在第二天,百来只直径两尺大小的圆形兜网便被赶工了出来。

    交代张母俩人再做一些兜网,张平安随手捡起一只,又挑了一只大麻袋,用衣物捂好脸,朝外奔去。

    漫天的蝗虫依旧在肆虐,但此时祭祀蝗神的人却少了许多。

    经过几天的冷静,东乡人似乎已经开始意识到:蝗灾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

    没去管零零散散祭祀蝗神的几个乡民,张平安伸出手中的兜网,奋力地往天空一兜,十数只蝗虫便被捞到了网里,张平安并没有满足,又就着装着蝗虫的网一兜,再次网住了十几只蝗虫,网兜里一大团蝗虫互相碾扎,狰狞的啮目分毫毕现。

    张平安看着网兜里的蝗虫,嘴角挂起一丝冷笑,随手便将蝗虫抖进了麻袋里。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