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禹:发布世界最早禁酒令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酒诰》:中国最早的“禁酒令”

    伴随着酒的产生,禁酒令也成为最古老的法令之一进入了历史舞台。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出现在我国,几乎是伴随着酒的产生而同时出现的。

    据《战国策》记载,“帝女”,即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将仪狄酿的酒进献给禹,大禹品尝后觉得很好喝,并说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下了一道手谕,诏令仪狄不要再酿酒了。

    大禹作为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的高祖,他发布的禁酒令对后世并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

    据记载,夏桀“做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最终因贪杯而丢了天下。然而,继任统治的殷商,也没有摆脱纵酒亡国的命运,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最多一次竟然连喝了七天七夜。

    商亡于纣后,周武王为了争取前朝遗老的支持,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朝歌封了国,同时为了防止他复辟,在旁边又加封了邶、鄘、卫三国以加强监督,被称为“三监”。武王旋即死去,刚满13岁的成王即位,这使得比他年长的很多诸侯心怀不满。

    原本是用来监督武庚的“三监”,此时竟然扶持武庚召集殷商遗老叛乱。叛乱被周公镇压后,引起了周王室的思索,为什么原本忠义双全的“三监”会叛乱呢?

    除了权力之争以外,一定是过分的饮酒使他们昏了头。周公和成王认为禁酒令势在必行,于是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的成文法——《酒诰》形成了。因为卫国是原商朝统治核心区域,此地民俗民风大多以酒为乐,所以这篇禁酒的法令是针对新封在卫国的“康叔”所做,告诫他切不可放纵饮酒误国误己。

    《酒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只有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

    说的就是饮酒误国的原因是酒后“丧德”,这已经被前代和本朝所验证。

    第二,饮酒之时需要用道德约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将无醉”——有德行的人是不会放任自己喝醉的。

    第三,要减少酿酒,爱护粮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这里说的“土物”就是指庄稼,粮食用来酿酒是一种浪费。

    最后,《酒诰》还对商朝遗老和百姓做了告诫,让他们爱护粮食不要饮酒,对于随便聚众饮酒者,一旦抓到就要杀掉。

    从《酒诰》可以看出,这个禁酒令立法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误国,二是保护粮食。惩罚措施也很严厉——极刑。

    《酒诰》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成为以后历代禁酒令所遵循的典范。

    三国时期刘备曹操皆禁酒

    西周以后,中国历朝历代出于各种目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禁酒令。汉初,丞相萧何曾颁布法令“禁群饮”,“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民间私斗,节省酿酒粮食。到了三国时期,各路势力的禁酒令一时间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出现了很多趣事。

    刘备刚入蜀之时,为了筹措军粮,颁布了严厉的禁酒令,禁止民间酿酒。

    《三国志·简雍传》记载,刘备和简雍在路上溜达的时候,偶然看到一农户家存有酿酒工具,刘备大怒,准备将这家人治罪。为劝谏刘备这过于严苛的做法,简雍手指路边行走的一对男女,说他们欲将成奸,主公何不治罪?刘备不解。简雍答道,此男女身藏成奸之器,这与因藏有酿酒之器而被治罪是一个道理。刘备大笑,于是将私藏酿酒工具的农户放了。

    吕布偷袭刘备得了下邳城,却被曹操军队团团包围。为防止诸将饮酒误事,吕布特别颁布了禁酒令,军中任何人不得饮酒。他手下大将侯成等人因找到了走失的马匹,私自酿酒并进献吕布,以示庆祝。不料吕布翻脸不认人,将酿酒的诸将统统责打一顿。侯成等将军因此心怀怨念,趁吕布睡觉之时将其捆绑,然后献城投降。吕布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因为禁酒令得罪了诸将,沦为阶下囚。

    同时代的曹操也因为粮食问题和整顿民风,下决心颁布禁酒令。结果禁酒令刚下,少府孔融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孔融是孔子后裔,本是一路诸侯,投靠曹操后一直桀骜不驯。他虽然才高八斗却是个酒徒,曾写下:“归家酒债多,门客粲几行。高谈惊四座,一夕倾千觞”的豪放诗句。

    孔融对禁酒令的反对,不仅表现在朝堂之上大吵大嚷,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浩浩荡荡的文章《论酒禁书》,公开发表以取笑曹操,他以列举的方式反对禁酒令:天上有叫“酒旗”的星斗,地上有叫“酒泉”的郡城,禁酒难道要将天上的星斗和地上的酒泉郡都改名么?樊哙借酒劲救沛公,沛公借酒劲斩白蛇,景帝和袁盎也都好喝酒,屈原倒是不喝酒,结果在楚国遭到厄运。

    所以,孔融得出结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此文一出,曹操也立即发表文章回击,以列举历朝历代亡国之君嗜酒乱政作为反驳。

    孔融又写了一篇更加犀利的文章予以回应:历史上曾有君主因为过于仁爱和谦让导致亡国的,是不是也要禁止仁爱和谦让呢?当年鲁国因为过于崇尚文学而灭亡,是不是就要禁止人们写字呢?夏朝和商朝都是因为宠爱女人而灭亡,是不是就要禁止结婚呢?对此,曹操无言以对。

    虽然,对禁酒令的争论使得孔融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这几篇禁酒和反禁酒的锦绣文章却流传千古,成为禁酒史上的花絮。

    榷酒制和税酒制之争

    我国历史上还广泛存在一种禁酒令,不单为了节省粮食,而且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最早对酒课以重税的人当属商鞅,他没有明文禁止酿酒和卖酒,但提出政府要对酒加收十倍成本的赋税。所以,酒对于秦国的老百姓来说,有点太过奢侈了。到了汉武帝天汉三年之时,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汉武帝宣布施行变相的禁酒令——“榷酒”制度,即酒要政府专卖,禁止民间酿酒和卖酒。汉武帝依靠“卖酒”换来的军费南征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榷酒制度发展到后来,又演变成“税酒”制度。榷酒指的是官府全部买办,而税酒则由民间商家经营,政府只负责收税。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禁酒令都是在禁酒、榷酒和税酒三个制度之间徘徊。汉武帝首创的榷酒制度施行了17年,后来因为无法控制民间走私而改成税酒制度,到王莽篡汉时,又将税酒改回到榷酒,刘秀打败王莽后,再次恢复了税酒制度。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两种制度交替并存。

    隋朝统一后,国力大增,政府已经不需要从酒中与民争利了,于是在开皇三年,文帝废除了酒类专卖制度,甚至连政府酿酒的“酒坊”都废弃了,将酿酒和喝酒的权利还给了百姓。

    唐朝也是一样,强大的国力给百姓提供了很高的生活标准,就是这个时代出现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