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6章 依旧  我有一座小酒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一个尝了尝,“哇,太甜了”。这是他从来没吃过的小野果。他接着就又吃了几个,感觉肚子饱饱的啦。
    
    然后,闭上眼睛,望着天空的阳光,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奇妙的地方,好美好美,那里还有一个小精灵飞到他的耳边,悄悄的对他说,“我在前面不远处的一个树洞里,给你准备了一个小小的惊喜,请记得把他带回家。”
    
    睁开眼,他想赶快把地上的小野果捡回家,让爸妈一起尝尝,尝尝这小野果有多甜。他捡完小野果后,半信半疑地走到前面的小树洞旁,真希望小精灵说的是真的。
    
    他扒开树洞前的杂草,慢慢地将头伸进树洞,哈哈,真的,真像小精灵说的,真有惊喜啊,一大堆豆子和干果,一共有7种,他把它们全都装进了他的帽子里,还脱下外套把它们遮盖好,开开心心的把它们带回了家。 第二天早上,妈妈就用他捡回的食材煮了一大锅粥,就是今天的八宝粥,全家人都吃的饱饱的了。
    
    当然,剩下的食材就成了他们的种子,种在了田里,收获后就储存起来,每年的今天,老夫妇一家都煮这个粥,一是要感谢小精灵们,二是,纪念他们幸福日子的开始。
    
    于仲文曾在隋朝做过大官。 在他小时候,有一年,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一头牛,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别人总算为他们找到了一头,两家都抢着说那头牛是自己的,双方争执不下,把官司打 到州里,州官也难以判断,案子就挂了起来。
    
    这时,益州长史(官职名)韩怕俊灵机一动,对州官说:“少年于仲文聪颖过人,为何不召他来断案?” 州官不以为然他说:“嘴上无 毛,办事不牢!此案大人都不行,何况少年?” 韩伯俊说:“大人此言差矣。”说着,就向州官介绍了于仲文9岁时跟着父亲去晋见隋文帝的轶事: 皇帝向于仲文问道:“听说你喜欢读书,书里记载着哪些事啊?” 仲文从容地回答道:“奉养父母,服务国君,千言万语无非是‘忠孝’两字而已。” 隋文帝惊异于仲文概括能力之强,连连赞叹道:“说得好!说得好!” 韩伯俊说:“大人,您看能否让于仲文这小子试一试处理此案?” 州官欣然应允,即命左右持着大红请帖前往于家。
    
    于仲文到达州府,问明前后情况,微笑道:“这个案子很容易判定。” 说着,便叫任、杜两家各将自己的牛群全数赶到州府前的大操场上。他便喝令道:“放牛!” 说完,那头牛直往任家牛群奔去。
    
    场上人群欢呼起来:“是任家的,是任家的!” 于仲文冷眼见杜家不服,便叫道:“慢,把那头牛单独赶出来。” 牛出来了,仲文命差役用鞭子狠命地抽打,任家的人奔上前,拚命地抵挡,还将鞭子夺了下来;杜家的人只是在旁边喊道:“莫打了,莫打了。”那喊声有气无力,像在演戏。
    
    于仲文看了,便厉声盘问杜家人:“如果查出这头牛不是你家的,而你们硬要冒领,除了十倍罚款,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啊!” 杜家人知道瞒不过于仲文,只得承认自己有冒领之罪,诺诺连声,告退而去。
    
    于仲文神断牛案的名声,从此传了出去。
    
    后梁经学家张策少年时就才智超群,学识渊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阳敦化里,在疏挖一口甜水井时,起出了一只古鼎。那锈蚀斑驳的铜鼎上铭刻着一行篆字:“魏黄初元军春二月,匠吉千。”那鼎做工十分精细考究。左邻右舍无不认为这是稀世的文物。大家高兴极了,好像已得了飞来的横财。
    
    可是,张策望着古鼎一会,苦笑了笑,说:“众乡亲啊,不是我说扫兴话,这只‘古鼎’是后人假造的,绝不是曹魏时代的珍品。”
    
    众人听了都大惊失色。有个老学究却不服气,冷笑道:“唉!你这小子不过十二三岁,怎晓得几百年前一个古物的真伪呢?”
    
    张策的父亲张同也有此感,怒声责问道:“你可要谦逊一些!” 张策也不气恼,只是轻声慢语地对老学究说:“老先生,晚辈斗胆说一下根据,请您指教。” 老学究笑笑,话内含刺地说:“愿听高见。” 张策侃侃而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东汉年号就改为延康了。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国,改年号为黄初。
    
    这就是黄初元年,请问哪来的二月呢?可见,古鼎上的篆文说什么‘黄初元年初二月’,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老学究和张同听了,相对着望了一眼,不再言语了。 众人纷纷七嘴八舌地说:“张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国志》来查对一下呢?”
    
    《三国志》取来了,张同翻开其中《魏书》一看,果然书中记载的同张策的说法完全一样。
    
    老学究面色腾地飞红,连忙说:“小策真是个博古通今的小奇才啊!” 4.中国民间故事 宋朝时期,刘宰刚调任泰兴县令不久,就接到一农人投诉。
    
    农人说:“邻县的亲戚租了我家的牛,可恨的是,趁我家办丧事的时候,他窃走了租牛契据。十几年来,我几次上门索要牛和租金,他都不认账,还谎说把牛卖了。所以,请刘大人替小民做主。” 刘宰问:“为什么十几年了都没得到解决?”
    
    农人回答:“我曾经多次向官府告状,可没有契据凭证,又因为牵涉邻县,所以官府一直搁置未办。” 刘宰站起身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