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七章 金融危机  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洪武二十六年的秋日,南京城上空笼罩着一层无形的阴云。

    秦淮河畔的垂柳依旧,但往来的商贾脸上却不见了往日从容。

    曾经门庭若市的大明钱庄,如今换成皇家银号的烫金牌匾,内里却已是另一番光景。

    户部尚书赵勉这些日子愁白了头。

    此刻,他正战战兢兢地跪在谨身殿内,额头上沁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青石地板上晕开一小片深色。

    “陛下,”赵勉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各地钱庄纷纷来报,支票库存……已经告罄。若是再不能补充新票,只怕……只怕要出大乱子啊!”

    朱元璋面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猛地将一叠奏章摔在御案上,纸张散落一地,哗啦作响。

    “一年!整整过去了一年!”老皇帝的声音如同惊雷,在殿内回荡,“朕把整个户部和工部最好的工匠都拨给了你们,连军器监的火器纹刻师傅都调来了,你们就给朕这个结果?”

    赵勉以头叩地,发出沉闷的声响:“臣罪该万死!可是陛下,那支票的印制工艺实在太过精妙。纸张非绢非帛,薄如蝉翼却坚韧异常,水浸不烂,火燎不焚。上面的图案精细无比,更有诸多防伪手段,莫说是仿制,就是想要看清上面的纹路都难啊!”

    朱元璋站起身,在殿内焦躁地踱步。

    龙袍的下摆扫过地面,带起细微的尘埃。

    他想起去年,自己亲自下旨接管大明钱庄时的意气风发。

    那时户部呈上的账册显示,钱庄存款高达八百万两,流通的支票遍布十三省。

    谁曾想……

    “传马和!”朱元璋突然喝道,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立刻把马和给朕叫来!”

    半个时辰后,马和跪在殿前,神色平静如古井无波。

    “马和,朕问你,”朱元璋死死盯着他,目光如炬,“那些支票,究竟是从何而来?”

    马和叩首回道:“启禀陛下,所有支票都是由吴王殿下亲自提供。每次都是殿下命人从王府库房中取出,至于来源,奴才确实不知。”

    “不知?”朱元璋冷笑一声,缓步走下台阶,“你跟在允熥身边这么多年,是他的绝对心腹,会不知道?”

    “陛下明鉴,”马和神色不变,声音平稳,“殿下做事向来谨慎,这等机密大事,从不让旁人经手。每次取支票时,都是殿下独自进入库房,出来时便带着成箱的支票。奴才也曾好奇问过,殿下只说‘此乃天机,不可泄露’。”

    朱元璋沉默片刻,突然问道:“库房?吴王府的库房在何处?”

    “在王府西侧的地下密室。不过……”马和犹豫了一下,抬头看了眼皇帝的脸色,“自从殿下病重后,那库房就再没人进去过。钥匙一直在殿下身上。”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若是强行打开呢?”

    马和连忙叩首,额头触及冰凉的地面:“陛下三思!殿下如今病体未愈,若是强行开库,恐怕……恐怕会惊扰了殿下养病。况且,那库门据说也是殿下特制的,没有钥匙,怕是刀劈斧凿也难以开启。”

    “够了!”朱元璋烦躁地挥手,“你退下吧!”

    马和退出后,朱元璋对侍立一旁的蒋瓛吩咐:“去,把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给朕叫来!”

    “是!陛下。”

    很快,工部尚书秦逵和户部尚书赵勉一同跪在殿前,两人都是面色惨白。

    “秦逵,”朱元璋冷声道,“朕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若是能仿制出支票,官升三级,赏金千两。若是不能……”

    秦逵吓得浑身发抖,声音都变了调:“陛下,臣……臣实在无能为力啊!那支票用的纸张,臣派人寻遍大江南北,也找不到相似的材质。上面的图案更是精妙,有些线条细如发丝,却层次分明,颜色过渡自然,就是最顶尖的绣娘也绣不出这等效果。更奇特的是,对着阳光看,还能看到隐藏的水印,这等工艺,闻所未闻啊!”

    赵勉也哭丧着脸补充道:“陛下,如今各地商贾已经开始恐慌。有人传言支票将要作废,都在急着兑取现银。再这样下去,只怕会引发挤兑风潮啊!昨日扬州分号来报,单日兑付银两就超过五万两,照这个速度,各地的银库撑不过半个月了。”

    朱元璋颓然坐回龙椅,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扶手。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虽然接管了大明钱庄,却始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核心。

    “你们……先退下吧。”老皇帝的声音突然显得苍老了许多。

    待二人退出后,朱元璋独自在殿内沉思。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

    他想起苏宁这些年来的种种神奇之处……

    那些精巧的器械,那些超前的理念,还有那些永远猜不透的手段。

    “允熥啊允熥,”朱元璋喃喃自语,“你究竟还藏着多少秘密?”

    ……

    而此时的钱庄危机,已经开始在各地发酵。

    在南京最繁华的秦淮河畔,大明皇家银号总号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商贾百姓手持支票,焦急地等待着兑付。

    “这都等了两个时辰了,怎么还兑不出来?”一个绸缎商人擦着汗抱怨道,手中的支票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一角。

    “听说支票快没了,以后都用不了啦!”旁边有人低声传播着谣言,引得人群一阵骚动。

    银号掌柜急得团团转,只能一遍遍地安抚:“各位放心,支票一定能兑付,只是需要些时日……”

    同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演。

    更严重的是,很多商户开始拒收支票,只收现银。

    这导致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