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章 烈火烹油  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惫,“你是不是觉得皇爷爷太残忍了?”

    苏宁沉默片刻,如实答道:“孙儿不敢。只是……三万余人,实在太多了。”

    朱元璋长叹一声:“你以为朕愿意这么做吗?但是允熥,你要记住,治国如同治病,有时候必须要用猛药。”

    他站起身,走到苏宁面前:“这些勋贵,仗着开国有功,骄纵跋扈,侵占民田,结党营私。若是不彻底清除,大明的江山,迟早要毁在他们手上!”

    苏宁抬头看着祖父,突然问道:“皇爷爷是不是担心,将来父王继位后,驾驭不了这些骄兵悍将?”

    朱元璋浑身一震,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允熥,你果然聪明。”

    他转身望向窗外的夜空:“朕已经老了,你父王……性子太软。若是朕不把这些刺拔干净,将来你们父子如何坐得稳这个江山?”

    这一刻,苏宁终于明白了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这场大清洗,不仅仅是为了肃清胡党,更是为了给后继者扫清障碍。

    五月十五,大清洗终于告一段落。

    南京城内的血腥味渐渐散去,但恐惧的气氛依然笼罩着整个京城。

    旧吴王府的书房内,苏宁展开一卷宣纸,提笔写下四个大字:“以史为鉴”。

    马和在一旁轻声道:“殿下,经过这次清洗,淮西勋贵集团已经元气大伤。”

    苏宁放下笔,目光深邃:“不,这才只是开始。皇爷爷要的,是一个完全没有威胁的江山。”

    他走到窗前,望着皇宫的方向:“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片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洪武二十三年的这场大清洗,彻底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而年轻的吴王朱允熥,在这场风暴中,既看到了皇权的残酷,也领悟到了治国的艰难。

    这一切,都让他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的南京,在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丝和煦的春风。

    胡党案的肃杀之气尚未完全散去,朱元璋却已经开始着手布置新一轮的棋局。

    这日早朝,奉天殿内的气氛格外微妙。

    文武百官肃立两侧,却不见了几位熟悉的老将身影。

    站在宗室行列首位的苏宁敏锐地察觉到,今日的朝会注定不同寻常。

    “众卿可知,”朱元璋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魏国公徐辉祖、宋国公冯胜等六位国公,昨日已经向朕递了辞呈?”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几位文官交换着惊疑不定的眼神,而武将行列中则是一片死寂。

    朱元璋缓缓起身,目光扫过群臣:“这些老将军,随朕征战多年,如今天下太平,他们想要回乡养老,朕……准了。”

    侍立在侧的朱标微微动容,忍不住低声道:“父皇,六位国公同时请辞,这……”

    “太子不必多言。”朱元璋打断他,随即提高声量,“传朕旨意,赐魏国公徐辉祖、宋国公冯胜、曹国公李景隆、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信国公汤和,各黄金千两,白金五千两,钞币十万贯!”

    这份厚重的赏赐让群臣再次哗然。

    苏宁站在台下,心中却是明镜一般……

    这分明是明升暗降,让这些功勋老将体面地退出权力中心。

    退朝后,朱元璋特意将苏宁召至谨身殿。

    老皇帝站在巨幅的大明疆域图前,背对着苏宁,许久才开口:

    “允熥,你觉得朕对徐辉祖他们,是厚是薄?”

    苏宁谨慎地回答:“皇爷爷厚赏功臣,天下人都会称颂皇恩浩荡。”

    朱元璋转过身,眼中带着意味深长的神色:“那你可知道,朕为何要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告老还乡?”

    “孙儿愚钝。”

    “因为你!”朱元璋直截了当地说,“这些老将,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朕要在有生之年,为你扫清障碍。”

    苏宁心中一震,连忙跪地:“皇爷爷……”

    “起来。”朱元璋扶起他,“朕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是允熥,你要记住,为君者既要有仁心,更要有铁腕。徐辉祖他们主动请辞,这是最好的结果。”

    就在这时,毛骧悄无声息地走进殿内:“陛下,凉国公在外求见。”

    朱元璋与苏宁对视一眼,淡淡道:“让他进来。”

    蓝玉快步走入殿内,一见苏宁也在,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跪地行礼:“陛下,末将……末将也想……”

    “你也想告老还乡?”朱元璋打断他,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讽。

    蓝玉额头冒汗:“末将不敢。只是见几位老兄弟都回乡了,心中有些……”

    “哼!有些兔死狐悲?”朱元璋冷笑一声,“蓝玉,你给朕记住,只要你安分守己,朕不会亏待你。但若是你有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末将不敢!末将万万不敢!”蓝玉连连叩首。

    待蓝玉退下后,朱元璋对苏宁说:“看到了吗?这就是朕要的效果。既让该走的人走了,也让该怕的人怕了。”

    五月的赏赐风波还未平息,六月的一道圣旨再次震动了朝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酬功臣之功,特设‘铁册军’,赐公侯百户印及铁册,令百户率兵百余人护卫其家……”

    朝堂之上,朱元璋亲自解释这道圣旨的用意:“众卿随朕征战多年,如今天下太平,朕不能让老兄弟们寒了心。这铁册军,既是对功臣的优待,也是对将士的安置。”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