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吴王的声音  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洪武二十二年的初春,南京城还笼罩在一片祥和的景象中,奉天殿内却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肃穆和庄严。

    寅时三刻,晨曦未露,文武百官已经按品级肃立殿内。

    在宗室行列的最前方,一个略显稚嫩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新晋吴王朱允熥。

    “皇上驾到……”

    在司礼监尖细的唱喏声中,朱元璋身着龙袍步入大殿。

    他的目光在扫过苏宁时微微停顿,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关切。

    毕竟此时的苏宁只有十一岁,还真的不一定能适应高强度的作息。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声中,朱元璋稳稳落座:“众卿平身。”

    今日的朝会注定不会平静。

    首先出列的是兵部尚书沈溍:“陛下,臣有本奏。去年北元残部在也速迭儿率领下西逃,近来探报显示,其正在哈密一带重整旗鼓,恐成边患。”

    朱元璋眉头微皱:“众卿有何对策?”

    凉国公蓝玉立即出列:“陛下,末将愿率兵征讨,必擒也速迭儿献于阙下!”

    几位武将纷纷附和,主战之声一时占据上风。

    毕竟此时的大明真的是兵马强盛,对于蒙元残余势力真的没有放在心上。

    另外做武将的自然是渴望战事和无穷无尽的功劳,所以兵部尚书沈溍和蓝玉的话让整个朝堂嗷嗷叫。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皇爷爷,孙儿以为不可。”

    众臣循声望去,只见苏宁从容出列,十一岁的身形在合身的亲王朝服中依旧略显单薄,毕竟年龄摆在这里。

    但是举止却沉稳得如同久经朝堂的老臣,根本没有任何十一岁少年的生性跳脱。

    朱元璋眼中闪过讶异,他本以为苏宁首次上朝会紧张不适,没想到竟能如此快进入状态:“吴王有何见解?”

    “回皇爷爷,”苏宁行礼道,“孙儿近日研读边关奏报,发现也速迭儿西逃后,所部不足万人,且缺衣少食。此时劳师远征,耗费巨大,不如固守边防,以逸待劳。”

    蓝玉立即反驳:“吴王殿下久居深宫,不知兵事。北元残部若不彻底剿灭,必成心腹大患!”

    苏宁不慌不忙:“凉国公可知征讨哈密需要多少粮草?需要调动多少兵力?战后如何驻防?”

    一连三问,让蓝玉一时语塞。

    这些细节他确实未曾细想,当然这些也不是他需要考虑的。

    原有的历史时空,未来还会有一个战争狂人朱棣,满脑子想的都是去漠北征战沙场,对于朱高炽的举步维艰完全视而不见。

    所以说,蓝玉和他的老对手朱棣真的是一种人,都是为了征战沙场可以不顾一切。

    户部尚书郁新见状,心中一喜,连忙出列支持苏宁:“陛下,吴王所言极是。去岁各地税收虽有所增长,但国库尚不充裕。若此时大兴兵戈,恐伤国本。”

    果然此时的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吴王考虑周详。此事容后再议。”

    接下来的几个议题,苏宁或沉默聆听,或适时进言。

    更让朱元璋和朱标惊讶的是,他对各项政务的熟悉程度,完全不像是初次参政的十一岁孩童。

    退朝后,朱元璋特意将苏宁召至谨身殿。

    “允熥,朕看你今日在朝堂上应对自如,可是早有准备?”

    苏宁恭敬回答:“回皇爷爷,孙儿每日都会研读《邸报》,了解朝中大事。另外,孝陵学堂的先生们也会为孙儿讲解政务。”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但你今日对兵事的见解,可不像是纸上谈兵。”

    “孙儿不敢隐瞒。”苏宁坦然道,“通过大明钱庄与各地的往来,孙儿对边关情势、各地仓储都有所了解。也速迭儿残部西逃后,孙儿就命人特别注意哈密方向的商队往来,因此掌握了一些情报。”

    朱元璋与朱标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看来让你参政是对的。”朱元璋欣慰地说,“不过你要记住,朝堂之上,既要展现才干,也要懂得藏拙。”

    “孙儿谨记皇爷爷教诲。”

    ……

    接下来的数月,苏宁每日准时上朝,逐渐适应了朝堂的节奏。

    更让满朝文武惊讶的是,这位年幼的吴王不仅对政务有着超乎年龄的理解,更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二月,朝廷讨论漕运改革。

    当大臣们还在争论是否要增加漕船数量时,苏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孙儿以为,可在漕船上加装风帆,利用风力节省人力。同时改进船型,提高载货量。如此不需增加船只,也能提升运力。”

    工部尚书秦逵仔细考量后,惊叹道:“吴王殿下此法确实高明!”

    “允。”龙椅上的朱元璋和一侧站立的朱标都是眼前一亮。

    三月,浙江水灾,朝廷商议赈灾事宜。

    当大臣们纠结于如何调拨粮食时,苏宁又提出了创新方案:

    “孙儿建议,可以大明钱庄为依托,发行专项赈灾票据。商贾们认购票据,朝廷用这些资金就地采购粮食,既节省运输成本,又能快速救灾。”

    “另外可以以工代赈,修建南京至河南的新式官道。”

    “噢?新式官道?”

    此时的苏宁却是直接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水泥和凝固的混凝土,“皇爷爷,父王,这就是明熥商行研发的新式建材水泥,掺上沙石混合水搅拌,然后就能快速凝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