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玄学  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这一刻的他,褪去了方才谈判时的锐利,却散发出一种更加致命的吸引力,一种介于青涩与成熟之间的独特魅力。

    陈晓君感到自己的耳根微微发热,急忙端起咖啡杯掩饰失态。

    就在这时,咖啡馆角落里的窃窃私语声逐渐变大。

    几个女学生已经朝他们的方向张望了许久,此刻终于按捺不住,推推搡搡地走了过来。

    “请问……你是《正阳门下》里的涛子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怯生生地问,脸上泛起红晕,“能、能给我们签个名吗?”

    这一问如同打开了闸门,转眼间又有三四个女孩围了上来,甚至连柜台后的女服务员也忍不住掏出小本子,加入索要签名的行列。

    “真的好喜欢您演的涛子!虽然是个配角,但特别出彩!”

    “您比电视上还要帅呢...”

    “能合影吗?就一张!”

    人群突然的簇拥让狭小的咖啡座顿时拥挤起来。

    苏宁明显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

    他下意识地看了陈晓君一眼,那眼神中带着些许歉意和意想不到的窘迫。

    “谢谢大家的喜爱,”他温和地对粉丝们说,接过递来的笔和本子,“但我只是个刚出道的演员,演了个小配角而已,没想到会被认出来。”

    他的谦逊反而让粉丝们更加热情。

    苏宁一边熟练地签名,一边得体地回应着大家的问题,既不冷漠也不过分热络,举止间流露出良好的教养。

    陈晓君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这个刚刚还与她谈论宏大蓝图的男人,此刻正被一群激动的少女包围。

    这种奇妙的反差让她不禁莞尔……

    几分钟前,他是眼光独到的创业者和未来的合伙人;而现在,他成了众人追捧的明星。

    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在同一个人身上和谐共存。

    当最后一位心满意足的粉丝离开后,苏宁松了口气,整理了一下被稍微拉皱的衣袖,转向陈晓君时表情有些不好意思。

    “抱歉,没想到会这样。”他摇了摇头,自嘲道:“只是演了一个配角而已,《正阳门下》也才播出不到三四个月……”

    “这说明你演得好啊,”陈晓君笑着说,心中那份刚刚萌芽的好感又增添了几分,“涛子这个角色确实很出彩,我剧团里的同事前几天还在讨论呢。听说《正阳门下》在京城台上星之后就是大爆了。”

    苏宁轻轻搅动已经微凉的咖啡,语气真诚:“演员身份只是暂时的跳板。我更希望有一天,人们提起苏宁,首先想到的是‘光怪陆离’的创始人,是出品过优秀作品的内容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演员。”

    他的话让陈晓君心头一动。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并坚持长远目标的人并不多见。

    已经签好字的一式两份合同放在两人之间,白纸黑字地见证着一个共同的未来。

    陈晓君看着对面那个刚刚被粉丝认出的男人,忽然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

    不仅是职业上的转变,或许还有某种悄然萌芽的情感,正在这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悄然生长。

    ……

    苏宁将咖啡馆的小插曲当作一段无足轻重的花絮,并未真正放在心上。

    他签下陈晓君后的几天,全身心都扑在了“大宁资本”的事情上,而陈晓君也慢慢成为了苏宁在“光怪陆离”的特派员。

    毕竟如今的“光怪陆离”在苏宁眼里只是个小公司,远远比不上自己投资的那些互联网公司。

    能够特意安排助理陈晓君一直关注着“光怪陆离”,已经是苏宁善始善终的良好品格。

    但是苏宁并不知道,在那个寻常的杭州午后,咖啡馆里热情粉丝随手拍下的几张照片,正以一种他无法想象的速度在互联网上悄然蔓延。

    2013年的中文互联网,微博正处鼎盛时期,微信朋友圈逐渐兴起,人们对于“草根崛起”和“意外走红”的故事有着天然的热情。

    没有预兆,无需推手,一场纯粹由网民自发推动的热潮,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降临了。

    起初,只是在微博和各大论坛的影视版块,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帖子:“《正阳门下》那个演涛子的演员是谁?演技好自然啊!”

    “求助万能涯友,这个帅哥叫什么?今天在咖啡馆遇到了,真人巨帅!”(附上一张略显模糊的侧脸照)

    “盘点那些戏红人不红的宝藏演员——《正阳门下》涛子必须拥有姓名!”

    那张咖啡馆的偷拍照仿佛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却远超想象。

    照片里的苏宁,低头专注地看着桌上的文件,午后的阳光温柔地笼罩着他,侧脸线条清晰,气质沉静而专注,与剧中那个带着点痞气的涛子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

    这种“剧中角色”与“现实偶遇”产生的化学反应极其强烈。

    话题#《正阳门下》最帅配角#、#咖啡馆偶遇演技派小生#如同滚雪球般热度飙升,悄然爬上了微博热搜榜的末尾。

    然后,就像点燃了引线,热度轰然炸开。

    更多的剧照、片段被翻出,他仅有的几句台词、几个眼神都被做成了动图广泛传播。

    网友们开始“考古”,翻出他学生时代可能仅存的一两张模糊合影,或是即将播出的《父母爱情》剧照。

    媒体敏锐地嗅到了流量的气息,开始用“现象级走红”、“一夜爆红的演技派”、“娱乐圈遗珠”这样的标题进行报道。

    没有资本运作,没有通稿轰炸,苏宁的走红纯粹得近乎“玄学”,完全契合了互联网时代大众对“宝藏被发现”叙事的热爱。

    当合伙人将手机屏幕递到苏宁面前,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关于他的热搜和新闻时,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