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套复位手法,也记不清以前有没有帮过人,只觉得刚才在球场上,看到郭老师受伤时,身体像是本能地做出了反应。
挂断电话后,陈涛兴奋地拍了拍方向盘,转头看向苏宁,眼睛亮得像星星:“听到了吗?孔导亲自打电话感谢你!这下你在剧组可算出名了,以后肯定有不少人想跟你交朋友!”
苏宁淡淡一笑,声音轻轻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而已,没什么好炫耀的。”
话虽这么说,他的内心却并非毫无波澜。
自从车祸失忆后,他每天都活在迷茫里,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该去哪里,像个漂浮在海上的孤岛,找不到方向。
可今天,当他看到郭老师因为自己的帮助而缓解了疼痛,听到孔导和陈涛的感谢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涌上心头。
那是被需要、被重视的满足感,像一缕微弱却温暖的光,悄悄照亮了他空白又灰暗的内心世界。
车窗外的夜景还在不断变化,霓虹灯的光芒映在苏宁的脸上,忽明忽暗。
他看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心里第一次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也许,在这个失去记忆的新生活里,他不是一无是处的,也许他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而此刻的医院里,郭老师刚回到酒店房间,就对着助理认真地叮嘱:“你帮我记在备忘录里,等这部戏杀青了,一定要好好谢谢苏宁。不只是口头说句谢谢,得有实际行动——他要是想回学校读书,咱们可以帮他联系学校;要是想找工作,咱们也能帮着打听。总之,不能让人家觉得咱们不懂感恩。”
“好。”助理连忙点头记下。
看着郭老师认真的神情,心里也明白,今天这事,确实让这位老戏骨记在了心里。
那个平凡的青岛夜晚,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因为一个少年的善意,在两位影视界大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没人知道,这颗种子会在未来生根发芽,为苏宁的命运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转机,只知道此刻的青岛夜空,因为这份温暖的善意,变得格外明亮。
……
青岛影视基地的晨光刚漫过布景板,剧组的工作人员就已忙碌开来。
尽管郭老师因脚踝伤势需静养数日,回归后也只能先拍文戏,但《父母爱情》的拍摄进度并未因此停滞。
道具组忙着调整家具陈设,灯光师在架起的轨道上调试角度,空气中满是紧绷又有序的气息。
苏宁跟在大表哥陈涛身后走进片场时,最先察觉到的是空气里那丝微妙的变化。
以往他作为临时场务,主要的工作也就是放饭,就像片场角落里的影子,主演和核心团队的目光从不会在他身上多作停留。
他们要盯剧本、对台词、跟镜头,忙得连喝口水的间隙都少,根本无暇留意这些默默打杂的“透明人”。
可今天,他刚走到器材车旁,就有人主动朝他打招呼。
“小苏,来得正好!”执行导演从监视器后抬起头,手里扬着一叠场记单,语气比往常热络了几分,“帮我把这份文件送到B组,他们在西边的老房子布景那。”
“好。”苏宁快步上前接过文件。
只是指尖刚碰到纸张,就听见执行导演特意补了句:“不急啊!路上慢着点,千万别绊到地上的电线。”
这话让苏宁微微一怔。
以往传递文件,大家只交代“快点”“别弄丢”,这般细致的叮嘱,还是头一回。
接着他攥着场记单,脚步轻快地走向B组,路过化妆间时,正好撞见梅婷从里面出来。
此时梅老师刚化好妆,穿着戏里的蓝色工装,看见苏宁,便停下脚步,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主动点头致意:“昨天真是谢谢你了,小伙子。郭老师昨晚还特意给我打电话,说你那复位手法特别专业,比他以前认识的骨科大夫都稳。”
苏宁连忙停下脚步,回以一个干净的微笑,语气诚恳:“梅老师您太客气了,我就是刚好会点,能帮上忙就好。”
他的笑容里没有半分谄媚和任何的亢奋,也没有面对明星时的局促。
183公分的身影立在晨光里,肩背挺拔得像棵小白杨。
那双眼睛亮得通透,坦诚得能映出周围的布景板,让人见了就心生好感。
他当然不会说,自己那点“手法”,其实是前几天给邻居家哈士奇正骨练出来的。
陈涛早就叮嘱过,这事不能往外说,免得让人觉得不专业。
走到道具区时,生活制片李姐正提着保温桶分发早餐,看见苏宁,立刻从里面多拿出一份三明治和热牛奶,快步递过来:“小苏,还没吃早餐吧?快拿着,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多吃点才有劲干活。”
“谢谢。”苏宁接过温热的牛奶,连声道谢。
以往都是他给剧组人员送饭放饭,还真的没有人在意他有没有吃饭。
而且这些早餐很明显是李姐亲自做的,可见真的开始关注起这个临时小场务了。
上午拍摄间隙,灯光师老张在调整柔光箱,看见苏宁站在旁边好奇地张望,便主动开口解释:“我们这是在模拟早晨七点的自然光,你看这个角度,把演员的侧脸打亮,又不会让影子太硬,拍出来才显得柔和。”
他一边说,一边调整着灯架的高度,“你要是感兴趣,以后没事可以过来看看,这灯光里的门道可多了。”
苏宁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还会轻声问一两句“为什么不用冷光”“这个灯的功率是多少”,问得条理清晰,一点不像外行。
老张不由得也是被问得来了兴致,干脆拉着他多说了几句,连旁边负责收音的师傅都忍不住插言,给苏宁讲了些收音话筒的摆放技巧。
就连平时不苟言笑的孔导,也对苏宁多了几分关注。
下午拍摄一场夫妻久别重逢的戏时,孔导站在监视器前指导演员,余光瞥见苏宁站在人群后,看得格外专注,便破例朝他那边多喊了一句:“这场戏的关键是情绪,既要演出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