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船上的空间很小,每一个人都要充分的利用起来,虽然劳累,但是也非常的锻炼人。
来到盐城几个月的时间,潘维固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船上的所有的操作,不过最关键的航海技术,如何定位,如何掌舵还没有开始学习。
这一次宋文远特地将他带上,就是希望他能尽快掌握一艘船的所有相关的操作,这种贴着海岸线航行相对安全,有的是时间给他练习。
争取在出海贸易的时候,潘维固能够自己独立指挥一艘海船,也省的宋文远还得为他安排一位船长。
宋文远手里本来也没有几个航海的人才,有几个略微懂点航海的船工还是从福建那边招募过来的。
宋文远不打算用太多的福建人,这个时代的人地域性太强,若是一个地方的人太多,很容易形成地方山头,到时候就连宋文远想要强力管理都要投鼠忌器。
因此他宁愿慢一点,也要让整个海贸船队的人才更加均衡一些。
从长江口出发,整个船队以五六节的速度前行,半个月后终于来到此行的目的地,琼州岛西南角的一处滩涂。
这里就是后世著名的莺歌海盐场,是后世华夏四大盐场之一,以出产优质海盐闻名天下。
如今的这里是一片荒凉,就连岛上的苗黎土人都很少光顾这里,无他,因为这篇地方是琼州岛上最干旱的地方,十年九旱,种庄稼不打粮食,谁还愿意在这鬼地方耗着。
正是这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莺歌海海域的海水含盐量非常高,是理想的晒盐基地,可以说这里的晒盐环境要比盐城强多了,不过这个地方实在是太过偏僻,想要在这里晒盐,只能花大价钱从北方招募流民。
只要有家有室,来到这里安稳下来,过上几年若是收入不错,自然也就能安下心来。
船队卸下盐场建设的材料和工具,以及跟随船队前来的建设工匠,李煌留在莺歌海负责盐场的建设,同时在这里还要建造成一个海外贸易的中转站。
三艘空船在一艘炮舰的护卫下返回大陆,继续招募流民移民到琼州岛晒盐,以及建设贸易中转站。
剩余的四艘炮舰跟随着两艘空船继续向西航行,直到看到陆地才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寻找聚居的部落。
终于在一条大河的出海口处,看到了人类文明的痕迹。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