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快的家伙(原文: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
好钢用在刀刃上,李冲亲点杨大眼做了统兵大将。杨大眼告别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义无反顾的走向战场。
所谓的战争,双方打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只是短短数日间的事,而大多数时间都是“壮士不战空临边。”两军成对峙状态。
杨大眼到了前线,还没有看到南梁的兵将,辖区内的老百姓就找他来诉苦,北淯郡(河南南阳一带)的大山里有老虎,伤了不少人,老百姓恳请杨大眼带兵去打老虎。
杨大眼闻讯后轻蔑的一笑说:“不就是只大猫吗?有什么值得可怕的?,我给大家逮个活的来”。
很多人都以为杨大眼吹牛,没想到这哥们儿还真来真格的,带上干粮独自一人赤手空拳进山抓老虎去了。
没人知道杨大眼用什么办法活捉的老虎,反正三天后,杨大眼扛着老虎回到城里,找了个人多的闹市区,把它丢在街头。然后义正辞严的怒斥老虎滥杀无辜,草菅人命,按照当朝的法律,老虎应该斩首示众。
然后手起刀落,把老虎的脑袋砍了下来。从此“搏虎将军”的美称不胫而走。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而杨大眼还没有上过战场,也赢得了当世第一猛将的称呼。
当时的南梁兵将为了给自己宽心,闷着良心说杨大眼有勇无谋。很快他们就见识到了杨大眼的威风。
在攻打寿州(安徽寿县)的战役中,杨大眼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城去,为北魏军队攻克寿州立下首功。
这次胜利让杨大眼名利双收,不但升了官,还被授予了爵位。在北魏时期,官职不能世袭,而爵位是可以世袭的。
杨大眼双喜临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大摆宴席,准备和手下的弟兄们喝个一醉方休。哪知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进来禀告:潘将军来到城门外,指名道姓要杨大眼将军出城迎接。
杨大眼闻讯喜上眉梢,乐不可支的对手下的弟兄们道:“大家快快列队出迎,我老婆到了”。
潘氏武艺高超,善于骑射,自行来到丈夫军中,身着戎装,当厮杀时和丈夫一起与敌军刀剑相交,当游猎时并骑出入丛林。战斗或打猎完毕,回到军营,夫妻同坐幕中,与部下将领、幕客随意交谈,笑声四起,杨大眼有时高兴地指着妻子对众人说:“此潘将军也。”可见夫妻情好之深。
潘将军(潘氏)(其名正史无载,野史传其名为宝珠)潘宝珠,杨大眼的结发妻子,也是南北朝时期传奇女将领,武艺超群,骑射天下无双,当然漂亮是必须滴。
潘宝珠千里寻夫,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她的到来让杨大眼如虎添翼。
可惜呀,最后是他最爱的人却深深地伤害了他!
杨大眼为将门之后,“少有胆气,跳走如飞”,“善骑射,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本传),实在是一位雄赳赳气昂昂的勇猛虎将。当时人无不夸奖他的骁勇、果敢,认为三国名将“关张弗之过也”(关羽、张飞也超不过他),可谓英名盖世,妇孺皆知。
当时淮泗荆沔之间儿童啼哭时,若喊一声“杨大眼来了!”孩子马上就止住哭声。当他于延昌三年(公元514)奉诏入京时,人们想到他的英勇善战,又看到他重新起用,从中央各部衙门的大官小吏到普通街巷的平民百姓,都象赶集一样地观瞻他的英姿风貌。大眼不仅在魏国朝野人人皆知,而且名播海内。
当时魏国宰辅王肃(非三国理学家王肃)的弟弟王秉(一说为王肃本人见《太平广记》)从南方来,慕名见到了杨大眼,对大眼说“我在南方就听到您的大名,如雷贯耳,以为你的眼睛一定象车轮一般大,今天见了,并没有什么特殊。大眼说:“两军对阵,旗鼓相望,那时间,精神振奋,双目怒睁,足以使你目不能正视何必要如车轮一般大!”
可见杨大眼的眼并不大,他弟弟杨小眼的眼睛也并不小,其父命名之意已不可知,但他自己的解释却很有意思。
魏朝廷对杨大眼也格外垂青。延昌四年,权倾朝野的灵太后(魏孝明帝生母)亲自幸西林园,接见了从准阳前线归来的杨大眼和崔延伯(奚康生、杨大眼、崔延伯三人同传,都是北魏骁将)等人,嘉奖他们“志尚雄猛,皆国之名将”,并向他们询问了平淮堰的具体办法。杨崔二人在太后面前各抒己见,提出各自的平准方略,受到赞扬。
大眼治军,爱兵如子,大有吴起、李广之风。他巡视部队时,把士卒呼为儿子。看见战士受伤,他就忍不住流泪?他身为将帅,常常身先士卒。向坚固的敌阵冲锋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当其锋者,莫不摧枯拉朽,望风逃遁。南朝前前后后所派遣的将领,每闻大眼之名,在他尚未渡江之时,就先怕得发抖?但在淮堰之役中,由于屡攻不下,使得他喜怒无常,往往过分地鞭挞将士,大家都很害怕,这也是他的性情所导致的。
他担任荆州刺史时,对蛮人采取恐吓政策?他用蒿草扎成蛮人形状,外穿青布,当作靶子射箭,然后把蛮人首领召来,指给他们说:“你们如果再做贼,我就要这样射穿你们!”其地有老虎伤人,杨大眼徒手把虎捉住,斩掉虎头,悬在荆州市上,荆州一带的蛮人互相告诫说“杨公见不得我们,经常做成我蛮人的形状作箭靶连深山的虎也逃不脱他的惩罚。”以后,荆州蛮就再也不敢聚众起事了。
寂寞身后事
北魏宣武帝死后,继位的孝明皇帝仅有七岁,朝政大权由胡太后操纵。她荒淫残暴,穷极享乐,使北魏的内乱加剧,危机加深。杨大眼身后的不幸与这样的政局是不无关系的。
关于杨大眼的卒年,只有“又以本将军出为荆州刺史”,“在州二年卒”的简略记载。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浮山堰成,大眼“与肖宝夤俱征淮堰,不能克,遂于堰上流凿渠决水而还,加平东将军。”
这年回京后,“又以本将军出为荆州刺史”两年后,即孝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逝世于荆州。前已推知大眼约生于473年前,这样看来,大眼一生仅得寿四十五、六岁,不过五十岁。
大眼有三子,依次为曾生、领军、征南,“皆潘氏所生,气干咸有父风。”
潘氏前已说过,善骑射,常服戎装,与大眼“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人称“潘将军”,两人堪称“战斗伉俪”。
三个儿子也个个英雄威武,咸有父风,连他们的名字也颇具征战情趣,这一家可算是“将军门第”,“戎马世家”了。
然而大眼的身后却落寞得很,当大眼因钟离兵败而贬徙营州时,潘氏在洛阳颇有失行,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