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五章 北返又西去(二)  寡人刘玄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邺城之外,青州军围城已数月有余。

    城中有些粮草储备,短时之内无忧。可要支应一城,长久看来,终究是杯水车薪。

    而一旦城中粮草不足,自然便要人心思变。

    城中有审配这种想要与城池同生共死的强硬之人,也就会有事到临头的贪生怕死之人。

    偏偏这两种人,不到刀临项上,极难分辩。

    行军作战,粮草是重中之重,这些年有枣祇在后方囤积粮草,青州军中并不缺粮。

    所以如今刘备半点不急,静坐帐中,只待城中有变。

    城外的青州军大帐里,此时他就正在与贾诩笑谈人心。

    “看来咱们雒阳城中的陛下也是撑不住了。”

    刘备将一封自雒阳送来,加盖着天子玺印的诏书放在身前的木桉上。

    算算日子,应当是他兵出冀州之日,诏书就出了雒阳。

    负责宣旨的也是个熟人,想必也是经过了精挑细选,正是刘虞长子,刘和。

    此人前来,即便是刘备心有不满,可顾及与刘虞的情分,总要忍让一二。

    贾诩闻言只是笑了笑,端起身前木桉上的热汤,“也未必全是出自天子自家的主意。天子虽是少年年岁,可少年老成,一副心思,其实远在不少所谓的老人之上。这封旨意,出自天子的心思多半是有些的,不过想来其中更多的应当还是有旁人的推波助澜。”

    刘备点了点头,笑道:“看来雒阳城中,如今有不少人视我为仇寇啊。”

    贾诩饮了口热汤,笑道:“难道不该如此?”

    刘备笑了一声,“理当如此。”

    他给自顾自的倒了碗热汤,“国家衰微,总该要有人不惧刀斧,挺身而出。只要他们真的是出于公心,无论成败,在大义之上,他们总归是对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嘛。即便是他们视我如仇寇,我也会敬重几分。”

    贾诩笑道:“怕只怕,有些人将私心掺杂其中,口中满是国家社稷,可其心中所想,却全都是自家阴私。有些人想要千古留名,于日后的累累青史之上留下一个姓名。那些全然不顾其余的仗义执言,细究起来,未必是否真的于国有利,总归是老子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刘备笑了笑,“其实这些反倒还好,怕就怕有些读书人,连那乡间妇人也不如。清平之时坐谈立说,满口大义,无人能敌。世人皆以为若是有朝一日,天下祸起,此等人物,必是杀身以成仁。只是事到临头,却是身到池边忧水冷,欲悬屋上却无梁。”

    贾诩微笑不语,他不得不承认,刘备这个比喻,确实极为生动了。

    世上读书人,终究多是嘴硬手软。

    只是细究下来,这些人其实也算不得读书人。

    他笑问道:“诩本想来为主公打开心结,不想主公早已想的清楚。看来主公是不打算奉诏了?”

    诏书之上,是命刘备不再进攻冀州,要他带兵西去,镇压凉州之乱。

    表面上看,自然是想试探他这个如今手握数州的汉室宗亲,是否还会受朝廷辖控。

    只是双方其实都心知肚明,刘备绝不会奉诏。

    而这也是其中的深意。

    刘备是汉室宗亲,素来占据着大义之名,如今辞不奉诏,有心之人,无疑可以用此大做文章。

    刘备笑道:“我乃汉室宗亲,如何能不奉诏?只是不是如今罢了。等到解决冀州之事,我自会带兵西去。我倒是想看看,到了雒阳,可还有人敢在我身前言语。”

    即便是贾诩都愣了愣,他素来知晓刘备的性子,仁善固然是好事,只是对所有人皆仁善,却又未必是好事。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他此来的本意,真正想劝刘备的正是此事,前面所说的,无非是为此事做些铺垫而已。

    不想刘备却是自己想通了此事。

    刘备自顾自的笑道:“总有些人,在朝堂之上做官做的久了,就会善于忘记许多事。董卓入京之事犹在眼前,他们还敢如此作为,看来真的都是些梗梗忠臣了。”

    贾诩沉默片刻,还是开口道:“当年董卓在雒阳城中大肆杀戮,虽确实除去了一些朝堂之上的尸位素餐之人,可其中也多有错杀,罔杀无辜。”

    其实以贾诩的性子,他本不该开口。

    一生小心谨慎过活,如此关头,正该三缄其口。

    只是他随着刘备一路走来,终究不想幽州刘备逐渐变成另外一个凉州董卓。

    刘备打量了他一眼,似是猜到了他的心思,笑道:“文和勿忧。我终究不是董卓。”

    他略一停顿,缓缓开口,“只是有些道理,我早就想要和这个世道讲上一讲了。”

    “当年位卑力弱,所以有些事,看不惯,便只能憋在心里。有些话,说不出口,便只能以酒消之。”

    “如今我已走到此处,总归是要做些什么。”

    “所谓变革,唯有在这乱世,才会容易一些。若是日后承平之世,规矩森严,人心如水四散,想要撑起一场变革,千难万难。总没有前人为了名声,将艰难之事留给后人的道理。”

    “我希望,有朝一日,高坐朝堂之人,所作文章,无须花团锦簇,只需言之有物。”

    “我希望,有朝一日,士农工商,诸子百家,皆可畅所欲言,不为强权所束缚,缄默不语,道路以目。”

    贾诩笑了笑,低头饮了口手中的热汤。

    读书之人,最初读书之时,谁不曾心怀修齐治平之志。

    只是世道如此,总会让人走到一条本不想走的岔路上。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