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榆林城  葬明162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六月十四,在返回波罗堡后,杨兆等人又修整了三日,趁着这个间隙将阵亡的孙六等人的骸骨就地掩埋了。

    按理来说,孙六等人的骸骨是应该拉去榆林安葬的,毕竟他们的家眷也都在榆林,奈何王元化认为天气炎热,若是拉去榆林,中途只怕就会烂完,于是坚持不允,杨兆也只能就近掩埋了三人。

    看着杨兆还是怏怏不乐,赵平戎却是体贴的劝说了起来。

    “什长,已经仁至义尽了,好歹能有个木牌记个名字,日后子嗣来波罗堡还能寻得到,看看波罗城外这么多孤坟,连个名字都不晓得,孙六他们已经足够幸运了。”

    这话倒是不带假的,行伍之人,识字之人并不多,若是战死沙场,便算是送回家乡也是得刨个土坑埋了了事,想要立个碑,记个名,那便得花些钱找能写字的为你写上了

    幸运的是,杨兆能识字也能写字,虽然写的字谈不上好看,但已是非常难得,这也成为他麾下的一项福利,战死后杨兆都会亲自为其纂名,不至于让他们成为孤坟。

    杨兆也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只能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接受了赵平戎的安慰。

    除掉埋掉战死的袍泽,还有便是补员,在波罗堡补员并不难,破产的军户一抓一大把,很快便又招了三个相对精准的小伙子,只可惜都是生瓜蛋子,不上战场见见血是不行的。

    处理完这些事情,六月十七,王元化正式领兵前往榆林集结。

    按照既定的计划,李昌龄所部将会沿绥德、延安南下,直抵达同州,澄县就隶属于同州,然后参与针对当地“叛贼”的围剿。

    波罗堡到榆林距离不远,急行军两天便到了,这是穿越三年来,杨兆头一次离开边塞,来到榆林,虽然榆林严格意义上也算是边塞,但好歹是明廷九边重镇,也是绥延巡抚的驻跸之地。

    现任绥延巡抚是朱童蒙,此人来头也不算小,山东莱芜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可不止是个读书人,而是文武兼修,长于弓马,不仅如此,还在辽东战场历练过,各方面的本事那都是数一数二的。

    朱童蒙用事绥延,对待士卒还算不错,虽然拖欠军饷的事情依然屡有发生,但好歹能让士卒衣食无忧,杨兆等人守边虽然抚恤、军饷很难拿到,但吃喝还算能勉强供给的。

    光凭这一点,就足以看出朱童蒙的水平了,史载这段时间的榆林边军是“军中无饥寒,战士乐死战”,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对蒙古的战事中屡建奇功,一度斩敌王子一人。

    当然,朱童蒙这样的人物,历史上也只是渺渺数言,杨兆自然对其谈不上多了解,唯一的了解都是从八卦的高保权那里听来的,至少高保权,和赵平戎对于朱童蒙还是敬畏的。

    榆林城对于杨兆不算陌生,但又很陌生。

    说是不陌生是因为原主在榆林渡过了相当的时间,说是很陌生,是因为杨兆自穿越以来除了原主记忆中的榆林,便再无踏足过此地。

    随着王元化的大军进城的时候,杨兆还一阵恍惚,当记忆中土黄色的城墙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还真是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榆林城不算大,但比起九边其他的堡寨已经是庞然大物,城墙都是砖石做成的,跟边地那些夯土的墩堡不可同日而语,地处边地,往来的商人也不少,不时便能看到赶马骑骡的内地商人前来兜售货物。

    按照高保权的讲法,现在的榆林已经荒凉许多了,若是换早些时候,商屯还没有崩溃的时候,榆林城外光是盐商的田地都是不少,一到秋日黄澄澄的一片,别提有多舒服了,可惜现在自然灾害频发,以至于商屯相继破产,明初以来的开中法也濒临崩溃。

    入了榆林,王元化便着急去拜见李昌龄,毕竟此番南下的主官,王元化必须得拿个态度出来,否则若是恶了李昌龄,莫说是立功了,便算是弄死你都是一句话而已。

    为了显得不那么寒酸,王元化愣是咬牙挤了白银三百两,军马十五匹,战马对于明军也算是宝贵的资源,但地处榆林,倒是没那么值钱。

    就拿榆林将门左家来说,豢养的军马就不下六百,这些将门随随便便都能拉出几百号披甲执锐的家丁骑兵,辽东如此,榆林也是如此,朝廷派来的军事主官也得哄着他们,若是恶了他们,莫说杀敌了,就是连一兵一卒你也难以调动。

    看着王元化出手这般“阔气”,杨兆和高保权,赵平戎内心自然不是滋味,赵平戎暗暗骂了一句:“这狗贼,没钱给兄弟们抚恤,倒是有钱攀附上级。”

    “谁让官大一级压死人呢?”高保权倒是见怪不怪。

    “等老子以后做了把总,定然不会这般无耻!”赵平戎恨恨说道。

    “就你还把总?你咋不说你做参将呢?”高保权揶揄道。

    “咋?俺做不上把总,你这个瞎子还能做不成?”赵平戎反唇相讥。

    “行了!”

    一直没说话的杨兆出言打断了二人的斗嘴,赵平戎跟高保权虽然嘴上不对付,但真正杀起敌来,那还是称的上肝胆相照的。

    “先把正事办了,我看着榆林兵马云集,只怕要不了多久就要开拔南下。”

    “老大,不先去看看你姊姊吗?”赵平戎听杨兆说要办正事,一愣问道。

    正事是来榆林前商量好的,阵亡的弟兄们的家眷都安置在榆林,杨兆可不放心假他人之手把这些兄弟留下的遗物和钱财送回去,这件事他得亲自来做,已经做小卒子的时候由不得他,但现在做了什长,又正好来榆林,便如何也不可假他人之手了。

    对于杨兆这个想法,高保权和赵平戎倒也是十分赞同,都是一个伍滚下来的兄弟,对于边地那些官吏什么嘴里清楚的很,你给他十两银子,到目的地,能有七钱算是有良心,没良心那是一文都送不回去。

    不过,二人还是很诧异杨兆一入榆林便想着去做这事,正常人难道不应该先回家去看看吗?毕竟,杨兆的家勉强也算是在榆林。

    跟高保权和赵平戎不同,杨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亲人的,高保权是孤儿,很小就入了军队,常年混在军营里,自然来了榆林无所谓。

    赵平戎家在巩昌,虽然有父母,但除了军饷会寄一部分外也四五年没回家了,按照他的说法,几个弟弟会照看好父母的,至于他,便当死在边地了吧。

    而杨兆却是最不相同的,他们家本是四川人士,后来受了牵连被谴戍榆林,这才搬迁到了榆林,父母早早去世,只留下他跟他姐姐杨桃。

    年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