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6章 共创盛明煌煌  靖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r/>
    
    “……”
    
    严世蕃不敢想象侯爵有成千上万的大明。
    
    那我东瀛伯算哪根葱?
    
    ……
    
    要做到这一点,绝不容易。
    
    要让天下有才能的人不觉得只有做官是一条好路,却不那么容易绕开科举在大家心目当中强大的地位。
    
    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拿科举来做文章。
    
    “今已辩明,读书人若正本清源,格物致知本就是应该做的。”朱厚熜继续发表他的见解,“科举之学,不应只是取进士。故此,科举如初创时一般设诸科,方才理所当然。朝廷抡才取士,各种人才都要有。”
    
    现在,就是要对科研和工程人才的培养、选拔,进行制度建设了。
    
    而同时,还涉及到这条出路的好处、利益。
    
    学有所成、脱颖而出,如今自然有诸多企业的出路,能够有带官品的职位,有薪俸。
    
    但这还不够丰富,还缺乏顶级待遇的号召效应。
    
    朱厚熜正式提出了那个概念:“说什么实践学、新学,莫不如称科学!读先贤典籍,求天理大道,为的都是明理报国。条条道路通天理,殊途同归。以科学之名,改科举之制,脱颖而出之人皆是朕所需国士。历朝都是储才于翰林院,依朕看,以后学问大家才能称为院士!”
    
    他要给的号召效应,就是把最尖端的科研体系构建起来。
    
    科学这个词,在华夏历史上还当真就是“科举之学”。既然现在人们固有印象里科举就是最好的出路,朱厚熜何必不用它做另一番阐述,平滑地吸引更多人选择新道路呢?
    
    反正对外说出去,仍旧是科举出来的。已经上了年纪的这一辈人不必多犹豫,总之仍旧是把孩子往科举之途培养罢了。
    
    “改翰林院为科学院,博研院也并进去。设文华院士,授予大明文艺大才。设经史院士,授予大明经济治理大才。设博研院士,授予大明物理大道大才。设工程院士,授予大明能工巧匠大才。诸院士,尽得国务殿薪俸津贴,以备大明诸国事参谋。大道学问,由科学院并诸大学院订立项目、国务殿列支费用,保障其心无旁骛精研大道。”
    
    “这件事,以后由领文教部事之国务大臣,专门责成文教部去办。”朱厚熜看了看朱纨,“子纯,你与九和一同,先与文教部拿出个方略来,也听听应德的意见。”
    
    “臣领旨!”
    
    国策殿里的诸位参策不由得看了看朱纨,顾鼎臣这个领文教部的国务大臣也是。
    
    杨慎内定了总辅,已经六十八的顾鼎臣也泄了那口气。若是有希望让自己坐一坐那个位置,那么顾鼎臣觉得自己也还能撑个三年,就像张璧一样。但没了希望,他也该请辞致仕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
    
    现在皇帝这么一安排,明眼人都知道朱纨应该就是下一任的文教部尚书了。从正三品到正二品,四十七的朱纨已经够资格。
    
    而新的领文教部事国务大臣,大家都已经知道会是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十四的靖边侯唐顺之。
    
    他要回来了,提前回来。
    
    不等着去接五十九的夏言的班,而是入国务殿领文教部事。
    
    能文能武的唐顺之,显然最终仍旧是要接夏言的班。这意味着,他即将占据一个国务大臣的位置数年,只专心做一个领域的事。
    
    朱厚熜又看着刘天和:“养和年纪也大了,这回就只领工业部事了。单设出来的商业部,让才伯兼领着。农业部,让惟中兼领。”
    
    配套皇帝要重视科技和蒸汽机应用的需求,加上如今海贸和陆上边市、内部商业及未来更加重视商业的需求,大明再添一个商业部。而在天下大同这个理想的指引下,农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水利事业,也单独组建一个农业部。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