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最大的敌人在内部  汉水楚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咏赵高

    辽萧瑟瑟

    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

    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

    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兴汉枉萧曹。

    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

    公元前21年,酷爱旅行的秦始皇再次巡游天下。然出发没多久,到达平原津的时候,嬴政就因为水土不服开始不断地生病。由于秦始皇最厌恶别人在他面前提及死亡,因此大臣们都不敢犯他的忌讳。

    秦始皇四十九岁,年富力强正当时,他不仅是个旅游狂,更是个工作狂,因此一直没有把确定继承人的事情放在心上。虽然他最为看重的是长子扶苏,却迟迟没有立他为太子。正是这一念之差,为如日中天的大秦帝国埋下了隐患。

    在接下来的旅途中,事情的发展超出了嬴政的预想。他的病越发严重,嬴政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他终于想念起了远在北漠戍边的长子扶苏。秦始皇命人写了封书信,盖上御玺,要大儿子抓紧时间回都城,信的内容很简短,这样写道:

    “与丧会咸阳而葬。”

    为什么大儿子扶苏既不在父亲身边尽孝,也不在咸阳留守,此时偏偏在北方戍边呢?

    原来扶苏是被秦始皇罚去戍边的。由于此前秦始皇焚书坑儒,信奉儒学的扶苏曾经上书激烈反对:“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的反对激起了秦始皇的愤怒:你小子翅膀硬了,居然斗胆挑战老爹的权威?嬴政并没有理会儿子的苦谏,而是将这四百六十多儒生和术士全部活埋。为了给儿子一个教训,秦始皇命令扶苏即刻离开咸阳,发配上郡(今陕西北部),让他和大将蒙恬一起去戍边,以防备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犯。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现在嬴政终于想念起了大儿子。他写给扶苏的信已经封装完毕,就存放在掌管印玺的中车府令赵高的手中。赵高拿到密信,没有将它交给信使直接发出去,而是久久把玩着,他陷入了沉思。

    赵高在谋划一个惊天的阴谋。

    赵高据说出身于赵国王族一个较远的分支。赵被秦所灭后,赵高兄弟几人作为战俘都被秦人阉割,成为了秦宫里的宦者。而赵高的母亲也曾经遭受过秦人的刑罚。

    不过上天为你关闭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由于赵高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聪明伶俐,天资过人。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大篆,更是一个精通法律的专家,这让他在宦官之中出类拔萃。

    秦朝是个以法治国的国家,皇帝身边不乏法律专业人才,然而既懂法律又被阉割过的人,却是十分稀罕。不久,赵高这种复合型的人才进入了皇帝的法眼。

    为什么秦始皇要任用被阉割过的法律专家呢?

    在统治者看来,阉人应该比正常人更为忠心,因为他们连命根子都没了,觊觎皇位又能传给谁呢?赵高凭借着他的聪慧和专业很快就脱颖而出,被秦始皇破格提拔为中车府令,也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嬴政甚至还让小儿子胡亥拜赵高为师学习律令和断案。

    正当赵高飞黄腾达之时,一场横祸突然降临,赵高因为行为不端犯了大罪。在律法就是王道的秦朝,赵高被大将蒙恬的弟弟——那个铁面无私的秦国上卿蒙毅,依法判处了死刑。

    在生死关头,秦始皇再次出面挽救了这个阉人。如果说嬴政怜惜赵高的才华,工作上的勤勉,倒不如说这是帝王的驭人之术。统治者故意将臣子置于绝境之中,再将他从人生的谷底捞出来。秦始皇不仅赦免了赵高的死罪,还让他官复原职,通过一打一拉,来换取下属的死心塌地。

    重回官场上的赵高果然收起了所有的锋芒,他对待同僚更加谦逊,服侍皇帝更加殷勤。然而秦始皇还是低估了赵高的聪明,他其实并没有变得更加忠诚,而是将自己的欲望隐藏得更深。

    在发不发这封诏书的关键时刻,赵高终于露出了深藏已久的欲望。这个皇帝的私人秘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扣押密信,等!

    七月,秦始皇巡游的车队来到了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赵高终于等来了他想要的消息:皇帝驾崩。

    最高统治者突然死在了途中,随行的丞相李斯担心皇帝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可能会导致皇子们和其他势力发生叛乱,因此便封锁了消息,暂不发丧。

    丞相李斯秘密下令:盛殓秦始皇尸体的棺材用辒凉车装载,为了掩盖天气炎热所导致的尸臭味,他还特意命人装了一车鲍鱼来掩盖气味;沿途皇帝饮食提供一切如常;遇到百官上奏政事,则由嬴政最宠幸的几位宦官轮流坐在辒凉车中代替皇帝批阅奏折。

    皇帝驾崩的秘密被严格保守,除了丞相李斯之外,只有随行的嬴政的小儿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以及秦始皇贴身的五六名宦官知晓。

    确定了皇帝的死讯,赵高带着这封尚未发出的密信,第一时间找到了这次陪同秦始皇一起巡游的小儿子胡亥。胡亥是嬴政最小的儿子,年仅二十。他生性乖巧,天真无邪,深得秦始皇的宠爱。

    赵高对自己爱徒这样说:“皇上驾崩了,他没有下诏封诸位皇子为王,而只是赐给长子扶苏一封密信。扶苏回到咸阳,就会即位为皇帝,而你却捞不到寸尺封地,到那个时候你可怎么办?”

    胡亥一脸无奈地回答道:“本来就是这样啊。人们常说: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皇临终前没有留下遗嘱分封诸位皇子,我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

    赵高摇摇头说道:“不是这样。现如今天下的生杀大权就掌握在你、我和李斯的手中。我希望你能够振作起来,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要知道做君王与做人臣,制人与受制于人,这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胡亥担心地说:“废掉兄长而让我当皇帝,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令而害怕死亡,是不孝;我的能力实在不行,在别人的帮助下勉强即位,是无能。这三样可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天下人倘若不服我,不仅会让我个人处于危险的境地,国家社稷也会毁于一旦。”

    人之初,性本善。此时,这个小皇子还是有是非之心和敬畏之情的。然而,正如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利益面前,老师赵高将他引向了另一个道路。

    赵高摆摆手打断了胡亥的话:“臣听闻商汤、周武杀其主,天下却称其义焉,没有人说他们不忠的。卫君黔牟杀其父,而卫国却赞颂他的功德,连孔子也为他写文章记载了下来,并不认为他做了什么不孝的事。所以说,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村野乡间各有各的习俗,文武百官各有各的规矩。因小而失大,则必有后患;你现在犹豫不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