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0章 耶稣的故事  青春年少芳华正好赴一场浪漫邂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关于耶稣降生于伯利恒一节,仅见于《马太福音》第2章和《路加福音》第2章。

    可能是依据《旧约》关于弥赛亚将出身于大卫后裔的预言。《马可福音》第6章提到耶稣的4个兄弟和几个姐妹。

    从他的亲属的名字可见他出身于纯犹太家庭。母名马利亚,父名约瑟。根据《路加福音》第3章第1节记载,施洗约翰出现于罗马皇帝提庇留在位第15年。

    此点已由《圣经》以外的史料证实,据此可以较精确地推算耶稣活动的期间和受难的日期。耶稣约于公元前6年出生于犹太,约于公元30年被钉死在十字架。

    福音书称,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从圣灵怀孕,并得知她要生的儿子就是人们素常盼望的弥赛亚。当时正值罗马皇帝奥古斯都,马利亚便随着丈夫木匠约瑟从加利利的拿撒勒到犹太的伯利恒城注册登记。

    耶稣就降生在伯利恒客店的马槽里。生下8天后,按犹太人的规矩行了割礼,取名“耶稣”,意谓“主是拯救”。后世把耶稣的诞生年定为公历的纪元,而耶稣的诞辰日今称为“圣诞节”。

    降生后曾接受东方博士敬拜,后被父母带到埃及以避希律迫害,希律死后回拿撒勒。

    12岁时由父母携去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在圣殿与经师研习应对,3天后才被父母领回。

    30岁时到约旦河接受约翰的施洗,或于此时意识到自己与上帝的特殊关系和负有的重大使命。后被圣灵带到旷野,40天中接受撒旦的3次试探。

    研究者认为其间他经过苦思冥想,放弃权力与荣华的诱惑,选择作一位“受难的弥赛亚”,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救赎全人类。

    经受撒旦的试探,拒绝了各种诱惑而选择完成上帝赋予的“救赎世人”的重要使命。于是他开始宣传天国的福音。先在犹太地南部,后又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区传道。

    与施洗约翰不同,耶稣不要求人们到旷野苦修禁欲,他深入村落,与众人共同生活,巡回传教,地点不限于犹太教会堂。

    湖边、路旁等露天处所即可,追随他的人有妇女和儿童以及许多被人认为不信上帝或不洁净之人。

    他讲道不以经文为唯一根据,而用使人感到直截了当而易于接受的方法证明上帝存在,上帝旨意必定实现。他不拘出身和教养挑选门徒,宣告天国即将来临。

    耶稣的教导的主要特点在于他宣布天父怜爱受苦受难、身负罪名、人所共弃、被视为无资格蒙耶稣救恩的人们。

    他不仅这样教导人,而且身体力行。耶稣固然尊重律法,但是他不以律法的词文为满足,他根据爱之诫命的原则解释律法。

    他认为,律法不再是人了解上帝旨意的唯一根据,也不再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唯一媒介。

    他劝人们要悔改,相信福音。他自称自己是“人子”,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耶稣在传道时,选召了12名门徒,最初的也是比较亲近的是彼得、雅各、约翰。他们多数是渔民。除12门徒外,耶稣又设立70个人,差遣他们两人一行地去各地传福音。

    在此前后亦常行施神迹:变水为酒;斥退风浪;以五饼二鱼使5000男人饱食;使睚鲁的女儿和拉撒路复活;治愈病人,赶走魔鬼;

    登山变容,与摩西、以利亚交谈…信徒相信这些神迹证明了他的异能,其救死扶伤之举彰显了上帝的慈爱。

    带门徒进入耶路撒冷后,因宗教见解不同,与犹太教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发生尖锐冲突。自称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拥有赦罪的权柄;

    无视摩西律法关于恪守安息日的信条;同情“罪人”和下层民众,这些都使他与祭司阶层的矛盾激化。

    祭司贵族买通十二门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一起谋害他。在“最后的晚餐”上,他分饼给门徒喻指自己的身体,举杯宣称是自己的血,教会后据此设立“圣餐”仪式。

    宴罢至客西马尼园祷告,被犹大以亲吻为信号出卖。被捉拿后由大祭司该亚法审问,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基督。后被移交罗马巡抚彼拉多,宣称自己的国“不属这世界”。

    逾越节时犹太人受大祭司唆使,要求彼拉多钉死耶稣。被罗马士兵戏弄后背负十字架前往“各各他”。

    被钉上十字架后将母亲托付给门徒约翰,而后大声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遂死。

    第二天被亚利马太人约瑟和尼哥底母以细麻布、没药和沉香包裹安葬。受难后第三天清早复活,此后多次向门徒显现。40天后在耶路撒冷城东伯大尼对面向门徒祝福后乘云升天。受难后第五十天差遣圣灵降临。

    众门徒领受圣灵,开始传教。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领域内逐渐传布,后来从一个犹太民族的宗教(犹太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

    耶稣较重要的思想有“上帝为父”、“上帝的国”、“爱神爱人”等。他以浪子回头受到父亲盛情宽待为喻,说明上帝对世人的怜爱。

    “上帝的国‘’或“天国当指“上帝统治的国度”,犹太人强调在此国度中犹太民族从异族压迫下的解放。

    耶稣理想中的天国之民不限于犹太人,而遍及全人类;上帝的国不属物质,乃是一种精神境界。

    耶稣将自己的使命总结为“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在上帝为父”宗教观的基础上提出其伦理观,即“爱人如己”。

    主张人人皆为兄弟姐妹,人们除“尽心、尽性、尽意”爱上帝外,还应彼此相爱。信徒不但要自我完善,还要宽恕别人,表现为“爱兄弟”、“爱仇敌”、“勿与恶人作对”等。

    他宣称“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又以自己的受难把“爱人如己”发展成“舍己爱人”。

    1、《马太福音》1章18节:“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他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

    2、《路加福音》8章1节:“过了不多日,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神国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个门徒”

    3、《路加福音》 24章44节:“耶稣对他们说:「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