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金秋十月, 孙秀才,哦不,孙举人回了一趟老家。
他在今年的乡试中考出了第名的好成绩, 已经是位举人老爷了。
穷秀才,富举人, 举人可以免赋税, 故而这些日子,家乡的父老乡亲没少托他挂名, 以求避税。
孙举人无法拒绝这样的“合理请求”。他当年去清平读书, 路费是宗族出的, 现在,到他回报族里的时候了。
他在老家待了半月, 临走时带走了妻子。
孙老太太本不乐意,大儿媳妇要下地, 小儿媳妇再走, 谁在家做饭洗衣裳她自己要喂羊养鸡, 还得织布劈柴,少个劳动力怎么行
但孙举人道“与我往来之家多有女眷, 总要有人应酬。”又掏出十两银子, 叫大嫂去买两个粗使丫头。
孙家贫苦, 他母亲从未用过丫头, 一时又惊又喜,也不提留儿媳妇了。
反倒是他妻子忐忑“我大字不识一个, 你带我去城里, 可会给你丢脸”
“我会教你认两个字。”孙举人并不爱妻子,她是打小换过来的童养媳,双方与其说是爱人, 不如说是亲人,“和在家里一样,你替我打理衣食就成。”
他解释,“如今我在城里买了间院子,雇了两个人,我今后在永安书院教书,每月都有月钱,等多攒点钱,就回老家买几亩地。”
妻子吓一跳“城里买了屋这要多少银子”
“几十两,东家太太给的贺礼。”孙举人道,“一会儿进了城,你先和我去拜见一回。”
妻子连连摆手“我连城都没进过几回”
“阿姐。”孙举人安抚道,“你别怕,程夫人是善心人。隔壁村子去年夏天,不是雇人去采辣椒么。”
妻子点头“是,听说只做几天,但给了不少工钱。”
“那就是程夫人的地。”孙举人道,“人家不缺佃农,出钱雇人做,就是给百姓一点挣钱的机会。”
妻子不识字,却懂基本的道理,点点头“这是好事呢,大妮婆家挣到钱,今年多盖了两间屋子,他们终于有单独的屋了。”
孙举人“嗯”了声,对家长里短提不起兴趣。
妻子看出了他的敷衍,没再说话,安静地看着前方的路。
金秋的贵州很美,但她早就看腻了。有时候,她也会想这山外头是什么样的,可只是想一想,这辈子能进城,放眼望去不再是山连山,她就心满意足了。
骡车慢慢地走,赶在天暗前到了新家。
家是新的,宅子是旧的,不过两进的小院子,瓦片微微泛灰,墙粉过,残留着潮潮湿气,青石地砖锃亮又光洁,显得脚底的泥土格外可恶。
门口有个老头看门牵马,厨房一个厨娘看着灶火,两个丫头迎上前,一个替她拿包袱,一个却睇着孙举人,眉角颇具风情。
妻子微微一怔,看向丈夫。
孙举人没看她,也没看丫头,只问道“今儿家里来过人没有”
“费家递了帖子,说是老太太过寿,请您去喝杯酒。”唯一的书童回答,“老爷去不去啊”
孙举人暗暗叹气,别人家送来的丫鬟小厮就是这样子,没规没矩的,可也没有法子,只能将就着用。
“吃饭吧。”
草草吃了饭,孙举人洗脚睡觉。
妻子有点心事,半天睡不着,试探着问“二郎”
“怎么了”
“没事。”她又咽了回去。
“早点睡吧,明儿一早跟我出去。”
“欸。”
床下铺着褥子,很软,可妻子一整晚都没睡好,但习惯使然,第二天才擦黑就起床烧火去了。
她按照家里的习惯切菜熬粥喝,厨娘起来瞧见,从筐里掏出两个红薯“再放点这个吧。”
“这是什么”妻子没见过,“茯苓还是山药”
“这叫红薯,填肚子的好东西呢,程夫人带过来的,城里才有。”厨娘麻溜地将红薯切块,放到蒸笼和馒头一起蒸。
很快,灶房里就飘出了香味。
妻子尝了,红薯吃着味道一般,但吞咽容易,还顶饿,便问“这东西可贵”
“不贵,米铺里有,也能买回家里种。”厨娘人好,不吝指点,“种这东西前两年不交税,种出来就是自己的。”
妻子暗暗记住,端着菜粥和红薯出去了。
孙举人起来,瞧见寒酸的早点,没说什么,默默吃了,叫两丫头给她换衣裳。
妻子一动不动,僵硬地换上袄裙,左看看右看看,生怕扯坏了。
“小家子气。”薄有颜色的丫鬟小声嘀咕。
妻子涨红了脸皮,强自忍耐。
孙举人却“啪”一下摔了筷子“嫌贫爱富就别来我家砚台,叫人牙子来,卖了她去。”
那丫鬟吓住了,赶忙跪下求饶“老爷开恩、老爷开恩。”
孙举人厉声道“我家庙小,不如送你到山里嫁给蛮子去。”
丫鬟连连磕头哀求“老爷息怒,太太开恩,奴婢再也不敢了。”
妻子见状,反倒劝道“二郎莫气,她才多大,算了吧。”
“外头跪着去。”
丫鬟赶忙到外间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