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章 寻找大明第一火器专家  嘉靖的帝二代:我大明天下无敌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台州到义乌,不知道有多少股倭寇活动。

    陆绎和武僧们运气不错,竟一路有惊无险的将火器运到了义乌戚家军中。

    五日之后,陆绎回到了巡抚衙门复命。

    朱栽圳问:“火器都运过去了?”

    陆绎答:“都运过去了。戚将军和唐兵备见到火器如获至宝。”

    朱栽圳满意的点点头:“这船火器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了!”

    陆绎又道:“属下自作主张,留了十支弗朗机火铳,一门弗朗机快炮,充实您的卫戍。还请您责罚。”

    自从到了东南,朱栽圳的卫戍就是由锦衣卫杭州百户所负责。

    朱栽圳道:“你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我为何要责罚你。陆绎,你爹跟我父皇是儿时的玩伴,君臣至交。

    我希望咱们二人之间,能够延续父辈的情谊。你跟我无需见外。”

    陆绎拱手:“多谢王爷抬爱。另外,卡洛斯还送了您一柄短手铳防身用。”

    说完陆绎挥了挥手,一名锦衣卫力士捧着一个木盒来到朱栽圳面前。

    陆绎亲自打开木盒。木盒里是一柄雕刻着花纹,一尺长的精美簧轮手铳。

    与火绳手铳的构造不同,这簧轮手铳乃是用燧石击发的。

    朱栽圳拿起簧轮手铳,在手中把玩了下:“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

    陆绎道:“卡洛斯带的那个通译是个二把刀。属下只能勉强听明白,这把枪是西洋一个叫什么曼的地方所产。”

    朱栽圳道:“他说的应该是日耳曼。”

    在正史中,簧轮枪是三十多年前在日耳曼纽伦堡出现的。属于是十六世纪尖端科技的产物。(十六世纪是1501年1月1日—1600年12月31日。求别乱喷了。上本书评论区解释了一万遍)

    陆绎赞叹道:“王爷真是通晓天下事啊!”

    朱栽圳道:“到杭州卫校场去,试试你带回的那门弗朗机炮。另外让那批进杭州汇报百姓安置事宜的知府、县令一同去,让他们也开开眼。”

    知府、县令们这两年被倭寇吓破了胆。朱栽圳试炮叫上他们,是为了振奋人心。

    当日下晌,杭州卫校场。

    朱栽圳稳坐阅兵台。一众浙江当地的官员坐在他的身后。

    阅兵台前已经架好了弗朗机炮。前方约一里处摆放着四个靶子。每个靶子都是用四块门板绑成的。

    弗朗机炮属于划时代的武器。其最大的特点是炮身由母炮和子炮组成。母炮即炮管。子炮则由火药和铁丸组成,可以快速拆卸。

    每打完一炮,卸下用过的子炮,装上新子炮,就可以连续炮击。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有后世炮弹雏形的速射炮。

    朱栽圳下令:“发炮!”

    陆绎挥动令旗,士兵点燃了弗朗机炮的引线。

    “轰!”一声炮响,铁丸飞出,径直砸向一里外的靶子。四块门板绑成的靶子竟被拦腰截断。

    一众官员发出惊呼:“好!”

    朱栽圳又命令道:“连发三炮!”

    陆绎又挥动了三下令旗。

    士兵给母炮换上了新子炮,整个过程不过须臾功夫。

    “轰”、“轰”、“轰”。弗朗机炮在极短的时间内连发三炮。一发脱靶,另外两发则将靶子砸了个稀巴烂。

    四发三中,已经算是不错的命中率了。

    一众官员们议论纷纷:“这炮威力巨大。校场上砸的是门板。要是拉到战场上砸倭寇的脑袋,嘿,那得有多痛快?”

    “是啊。这炮装填还快得很!洪武铁炮打两炮的功夫,它能打二十炮!”

    朱栽圳站起来,转身对一众官员说道:“诸位,这样犀利的弗朗机炮,义乌新军那边还有整整五十门!

    民间也好,官场也罢,总把倭寇形容成屁股喷火、脑袋冒烟的怪物。

    其实他们也是人,都是两个

    肩膀扛一个脑袋,没什么好怕的!

    待到新军编练完成之时,就是东南倭寇覆灭之日!”

    官员们闻言人心大振!

    朱栽圳转身望向那门弗朗机炮。

    弗朗机炮虽好,却始终是从西洋人手中购得的。若能做到国产仿制,不光是戚家军,整个明军的实力都将大增!

    朱栽圳忽然一拍脑瓜,心道:咳,怎么把那人忘了。

    他问胡宗宪:“浙江的县令里是不是有个叫赵绵的?他今日来校场了嘛?”

    胡宗宪道:“王爷竟然连县令的名字都了若指掌?赵绵是江阴的县令,今日来了。”

    朱栽圳吩咐:“喊他过来。”

    胡宗宪高喊道:“江阴县令赵绵何在?景川王要见你!”

    赵绵吓得瑟瑟发抖。他还以为江阴县上个月被倭寇屠了两千百姓,景川王殿下要治他的罪呢。

    赵绵跪倒在了朱栽圳面前:“王爷,下官该死。地方官有守土、护民之责。下官没有保护好江阴的老百姓。”

    朱栽圳微微一笑:“赵县令不要害怕。我找你不是为了治你的罪。”

    赵绵在正史中也是一位名臣。他从县令做起,为官数十载。在万历朝中期历任刑、礼、吏三部尚书。

    赵绵问:“那王爷叫下官是有别的吩咐?”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