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接下来一连几天,刘辩都没有上朝,只召见了何苗、卢植、皇甫嵩进宫面圣。
只因为何苗这两天看到了危难时刻,卢植和皇甫嵩的忠君爱国之心,尤其是这二人通过这次事件,明显证明效忠皇子刘辩。
于是何苗把自己所见所闻告诉了何太后,何太后见朝廷如此重臣,对自己儿子忠心耿耿,很是欣慰。
除此之外,公主也进宫,住回了自己的寝宫,还好没有离开多久,就是冷清了这,布置都还没变。
八月十二日,皇上临朝,何太后听政。
由于何进的死亡,两个辅政大臣只剩下了袁隗一个,袁隗坐享其成地成为了唯一的辅政大臣。
上朝第一件事就是何苗上奏,说大将军去世,辅政大臣不能由一个人担任,何苗推举卢植、皇甫嵩、杨彪、黄琬录尚书事,形成五人辅政。
袁隗当然不愿意,辅政大臣越多,明显对袁隗越不利。可是没办法,这是阳谋,谁都可以反对,唯一的辅政大臣袁隗不能反对,否则就是想独揽朝政,所以袁隗还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
不过卢植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推辞掉了何苗的推荐,并且推荐何苗录尚书事,推荐皇甫嵩任太尉。最终形成何苗、袁隗、皇甫嵩,杨彪、黄琬这五人的辅政体系。
先说一下这五个人的情况。
何苗本来按照何太后的意思,接替何进为大将军,没想到被何苗拒绝了,只因为这两天自己看清了自己没有那个本事,强行上位是要命的。最后任卫将军,也就是光禄勋、卫尉、执金吾的直属上司,可以理解为京城的警备司令。
袁隗任御史大夫,也就是常说的司空,后面加任了太傅,就是皇上老师的意思。
皇甫嵩为太尉,杨彪为司徒。
黄琬在先帝临死前调回洛阳任少府,这个职位有些特殊,掌管皇帝的私人财产和生活事务。一般的皇帝,这个官职优势就是离皇上近点,但是汉灵帝就不一样,汉灵帝的私人财产比国库都丰厚。对于汉灵帝这样一个视财如命的人来说,担任少府的黄琬可以说是他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这也是一开始任命州牧时,黄琬就是豫州牧的原因。
此外卢植奏请辞官回乡养老,何太后也知道情况,这些内容是这几天商量好了的。
最后何太后代表皇上同意了卢植的奏请,同意卢植告老还乡,因为卢植的老家在涿县,于是封卢植为方城县侯。
方城在涿县东面,因为涿县是涿郡的治所,一般治所不封侯。
由于早年操劳过度,年满知命之年(五十)的卢植,开始进入了退休生活。
朝议的第一个话题就此结束,确定了朝中新的五大辅政大臣。
第二个议题就是这次洛阳之乱对于立功之人封赏的问题,这个自然是交给五位辅政大臣去考虑,因为人数众多,且功劳要慢慢汇报统计,哪怕是最主要的几个人也要五人商议一下,所以奉赏之事就还要过几天。
议题三,是关于皇子协的去留问题,本来按照何太后的意思,皇子协就不用回宫了,直接离开洛阳去封地,可是因为汉灵帝只有皇子辩和皇子协两个孩子,皇子辩如今是皇上,不方便守孝,必须要皇子协守孝。
于是皇子协得去留问题又需要五人商议一个满意的结果给何太后。
议题四就是是否要改年号,大赦天下。
这些由五位辅政大臣去考虑了,卢植眼看现在朝中形势一片大好,谁都没有拜访,悄悄地乘着一辆马车,往青州而去。
这是公主给卢植安排的,去青州找华佗好好给调养一下。卢植觉得青州熟人也多,找华佗调养一下也好,毕竟不怕死不等于不惜命。
几天后,有功之臣封赏出来了,主要几人的奉赏还是要当朝宣读。
首先是公主和青英将军,因为二人都已经嫁给刘洋,且是女子,不好再多封,最后功劳全都给了刘洋,封刘洋为镇东将军,这已经是二品将军了,此外还封刘洋为青州牧。
青州刺史羊续调任凉州刺史。
并州刺史丁原入朝,升任执金吾,南城亭侯。
董卓升任并州刺史。
皇甫嵩等人知道羊续能干,能文能武,希望羊续能改变一下凉州不受朝廷管辖的现状。
西园八校尉撤除,八校尉之兵先并入北军五校,然后按照流程该返乡的就返乡,该提拔到南军的就提拔,该留下的就留下。
袁绍被任命为尚书郎,看似升职,因为这个职位能参与日常的朝政,实际上是降职,只因为公主等人,都看到了他当初交出一千士兵兵权时的犹豫。
相反,曹操因为利索地交出兵权,改任司隶校尉。要是不是乱世,尚书郎更靠近中央,明显更重要。但是现在这样的时候,有兵权的司隶校尉才更重要。
袁隗也挣扎着反对过,不过被万年公主直接定性,文职都可以考虑,司隶校尉这样重要的武职绝对不行。
袁隗回家问袁绍情况,那么多人也没办法隐瞒,尤其是接任的曹操正好也在,也就直接承认了,把袁隗气的直接破口大骂,这件事传到渤海,袁术是大笑了三天,直接进一步加强了和刘洋的合作。
袁术觉得刘洋就是上天派来帮助他的,只要一合作,就好事连连。
西园其他六个校尉,由皇甫嵩慢慢给安排职位。
其他人都论功行赏,这些就有朝廷相关部门去慢慢执行。
一时间朝廷面貌焕然一新,包括袁隗,也都没有耍什么心眼了,除了何苗脑筋不太够用,其他三人也都是在朝当官多年的重臣,都是千年的狐狸。
何况袁隗也从来没有谋反之心,袁隗做的所有事,就是想为袁家争取更大的利益和权势,毕竟先人太厉害,四世三公,袁隗前面三辈人都是三公之职,袁逢和自己其实也做到了三公之职,按说不丢人了。
可是身体还不错的袁隗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算自己官职不能再升,也要给袁氏子弟多争取几个封侯,朝中增加一些袁氏门生。
还有就是袁氏在世家中的威望,不说别人,任司徒的杨彪所在的弘农杨家,就不比自己的汝南袁家差。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