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傣族: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傣族自治县。
傣族是跨国界的民族,分布地区与邻国老挝、缅甸、越南毗邻。傣族的称谓,在过去近两千年历史的不同时期中,有着多种不同的称谓。傣族过去自称“傣那”、“傣雅”和“傣绷”等;汉晋时期根据所在地区被称为“滇越”、“鸠僚”、“僚”或“掸”等;
又由于傣族有用金、银铂包齿,以墨染齿和纹面为美的习俗,所以在唐代文献中有称傣族为“金齿”、“银齿”和“绣面”的记载。清代起改称傣族为“百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确定族称为“傣族”。
傣族群众崇信小乘佛教,节日多与宗教活动相连。每年傣历六月半的“开门节”到九月中旬的“关门节”期间,集中了大量宗教节日与活动。而农历清明节后10天的“泼水节”,则是傣历的新年,也是傣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世世代代居住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傣族,歌舞是他们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方式。每当节日,具有高超技艺的表演者们,不但要向人们展示能与风光媲美的传统古典艺术,而且所有能歌善舞的傣族群众,也会在充满南国情调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尽情欢度佳节。
藏族舞:礼仪结束之后便是用于“娱神”舞蹈的动。伴随着激烈的鼓声,一位头戴画有星辰蓝色藏戏面具、身着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场亮相。
他肩上斜挎铜铃和宝剑、手持缠白色哈达被称为“达达”的神杖,踩踏着鼓乐节奏向场院中心舞来。这位崇高的神灵代言人站定位置后就开始挥动神杖,承担起指挥娱神舞蹈的职责。
在老者的一个手势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着场地中心疾鼓而来。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枣红色脸堂配上盘在头顶夹杂着殷红丝线的油黑发辫,更透着神采奕奕的阳刚之气。他们身披五彩短披肩、脚蹬红黑间色高腰藏靴、腰旁横挎直径约六十厘米绘有五彩花纹的大鼓、双手各持马蹄槌,在边击鼓边双脚不停地跳跃下,进行着快速而灵巧的队形变化。
他们忽而组成圆圈旋转飞舞,忽而排成两队穿梭驰骋,以队形的变化达到渲染气氛、表现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后通过舞者所采用的各种姿态,来体现每个舞段的主题。
苗族舞蹈: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 苗族舞《阿米朵》
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