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0章 第 260 章  画风不同可以兼容吗[综武侠+原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经此一行,赵楷猛地成熟许多,他本就聪明,只是从前在政事上不上心,如今被行秋或诱导或强迫地带着,一路边走边讲解,又切身实地地亲自体验过完全不同于东京的风土人情后,整个人突然就开窍了。

    不用行秋提醒,他已经无师自通地看明白,这里的汉人对大宋有多抵触,也明白如果不拉拢怀柔,而是强行压制的话,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行秋对他的成长十分欣慰。

    能看明白这一点,他这趟就不算白跑,但光有眼光却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看后续有没有执行的能力与魄力。

    17岁就考上状元的皇子,怎会是一个蠢人,就像他才华横溢的父亲一样,二人在某些方面来说,都是天才型人物,但为何在历史上,后者却像中了猪瘟般,缕缕干出那些让人想破了头都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脑残事

    是他真的有那么蠢,别人轻易能看出来的问题,他什么都看不到吗并不是,行秋与他接触下来,发现赵佶虽然在政治上没什么天份,脑袋却相当聪明。

    他只是除了自己,什么都不在乎,极度自私自利,懦弱贪婪,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百姓的死活与国家的尊严,在他眼里远没有自己的享受和安危重要。

    而年纪尚小的赵楷,目前来看,尚且还算个可造之材,再过上几年呢

    赵佶的影响,臣子的附和与吹捧,权力和利益的驱使,他是否会走上赵佶的老路行秋并不能保证。

    但

    有一点他想的很清楚,那就是,赵楷必须尽快登基。

    大宋如今内部遗留的问题太多,军队、冗官、财政、党争、一个全然崩溃的体系,正需要赵楷这种热血蓬勃的小年轻来重拳出击。

    如果等到十几年后赵佶正常退位,赵楷也被熬成了圆滑自私的老油条,那时还谈什么改革,赵佶刚登基的时候不也有过两年励精图治的日子,但时间一长,依然成了如今这德性。

    十几年时间,足够将一个锐利进取的少年,变成安于现状骄傲自满的中年人,行秋对身处最高位的皇室贵族向来不吝啬于最坏的打算和揣测。

    但怎么才能让赵佶尽快退位行秋垂着眼睫,一抹冷光自琥珀色的眼瞳中转瞬即逝,心下闪过诸多念头,再次抬起眼时,已然恢复了温雅和煦的模样。

    回到东京的时候,刚下过一场大雪,路上的积雪还没融化。

    虽然已过了元宵佳节,空气里依旧弥漫着几分节日的气息。

    百姓们早已得到消息,早早来到城门处自发迎接众人入城,欢庆热闹的场面太热烈,四周皆是兴奋欢呼的人群,行秋等人被围在中间,举目望去,只见一片乌泱泱的人头,连行走都有些困难。

    最后还是赵佶派来的皇城禁军解救了他们,众人终于得以脱身。

    成千上万双目光都集中在他们身上,目之所及皆是赞美与快乐的笑脸,是个人都在谈论他们伟大的功绩。

    行秋还好,毕竟富家少爷当了十几年,又是神之眼的持有者,从小过的就是人上人的生活,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过硬,武松几个则是僵硬地连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个个闹了个大红脸。

    坐进来接应的马车里,他们不约而同做了同一个动作,齐齐抬手去揉笑得酸疼的腮帮子,行秋见了,便笑得不行“你们不会害羞了吧胆子放大些,从容应对就行,以后这样的场面多的是。”

    众人回想方才欢呼着仿佛要将他们淹没的百姓,个个心有余悸。群众太热情,他们招架不住啊

    顺着御街一直往皇城的方向走,走到宫门处才停下,赵佶率领文武百官和皇室宗亲们早早等在那里。

    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大宋历代帝王的心愿,几乎可以说是每一任皇帝的心病,自打消息传回东京,整座城市陷入了狂欢的浪潮,满朝文武无不欢欣鼓舞。

    在这样的丰功伟绩面前,再怎样屈尊降贵都是应该的。

    连着在宫里赴了三天的宴,朝廷的封赏如约而至。

    宋神宗去世前曾留下遗诏,谁能收复燕云失地,谁就可获封异姓王,这条规矩一直延用至今。

    不过对行秋来说,官职爵位一类的赏赐对他无用,便和赵佶商量着,将自己的功劳平分给一同前去的几人,也不算浪费了这份泼天的富贵。

    对于武松等人来说,行秋此举,几乎跟菩萨没什么两样。

    所有危险的、困难的事都是他做的,他们几乎没帮上任何忙,唯一派上一丁点用处的地方,不过是在女真人面前亮了亮肌肉,给对方一个大宋并不都是孱弱文人的印象而已。

    可是这些事跟他做的比起来,完全不值一提。

    行秋看出几人心中所想,去开解了几人一番,言语中透露了自己不日将离开东京,回山里继续修行的消息,因此功名对他来说没任何用处,用在他身上反倒是浪费了。

    众人万分不舍,从早到晚追着他问修行的山头是哪座,以后常去拜访。

    行秋去哪给他们杜撰一座仙山出来,只是推说一时半会还不会走,好歹将几人暂时稳住。

    除了这些琐事,另有一件让他十分恼火的,方腊在睦洲如历史上那样起义了。

    他假借鬼神的名义,煽

    动数千人跟随他一起烧。太平日子过久了,百姓们不识兵革,听到叛乱就束手待命,短短几天的功夫,起义的队伍已扩张道数万人。

    这些本该是掐灭在萌芽中的,然而赵佶派去睦洲盯梢的那人敷衍怠职,手下跟着有样学样,刚过去的时候还用了几分心,过了大半年,发现方腊没任何动静后,便开始玩忽职守,放松警惕。

    等到发现不对劲,赶紧报上去时,当地州府又觉得不过是普通盗匪团伙,官府随手就可剿灭,便没有太当回事。这样一层层拖延下去,硬生生耽误了时机,一直到方腊军杀死一位高级军官,这才引来官府的重视。

    所幸这事有公孙胜一直惦记着,若不是他屡次提醒赵佶,要记得关注东南的情况,这场灾祸还要继续蔓延,凭白酿造无数伤亡。

    方腊固然残暴,但说到底,造成这次起义的最根本原因,是赵佶那些劳民伤财的奢侈喜好,是为搜集奇花异石而剥削百姓的应奉局惹出来的大祸。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