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3章 经济问题——房地产  东方:崛起1522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二月十三,新港镇临近东南处的偏街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看热闹的人群从远处绵延到了城门附近。刚刚从铁山快马加鞭赶来例行传信的鲲鹏卫陈虎驻足望了望,只见一座新建的楼房在周围一片低矮房屋中格外引人注目,显然四下的拥堵与此脱不了干系。 
    好奇心驱使下他想找个人问问情况,不过纠结两秒,还是决定先完成自己的任务。 
    “鲲~”陈虎刚开口想让人群避让便停了下来。只见他翻身下马,牵着缰绳小跑两步来到路边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墙角,抱拳施礼: 
    “指挥使!卑职带来了铁山的例信!” 
    猫在角落里的张金接过信件,查看了下火漆,确认无误后点头收起,微笑对陈虎说:“辛苦你了,去休息下吧。” 
    陈虎再次躬身抱拳,转身离开。待安置了马,他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东南城门附近,探着头往人群里挤。略微打听了一下,算是知道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座开工许久,又经过了年后一个半月最后赶工的新港镇或者说是北望岛上的第一座两层新式民居样板房终于建成,可以拉出来溜了。 
    在门前排了半天的队,总算轮到了陈虎这批10人入内参观,他收起吃了一半的饼,搓搓手,跟着讲解员踏进门槛。 
    样板房带个小院子,总占地面积超百平,整体上是历经考验的中式木质结构,悬山顶,看上去异常雄伟。当然了,为了降低成本,精雕细琢肯定是木有的。也正是为了降本,李子园最终否决了后世那种钢筋混凝土架构,选择了抗震性不错的中式全木结构。 
    另外,房屋采用三层木板做墙,中间的那层木板使用木质疏松的软木,提高房屋的保温和隔音性能。 
    小楼主体建造在坚实的混凝土地基之上,高度还要超出街道不少。陈虎点点头,如此一来,下大雨的时候倒是不用太担心家里先被淹。 
    不过按讲解员的说法,未来街道并不会比地基更矮,这只是为了给大街升级改造留出的余裕——修建新的下水管道、暖水(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之类的。新港镇在升级改造完成后,整体会在之前的基础上再抬高一些,方便排水,提高对抗洪涝灾害的能力。 
    陈虎听不懂那么些新名词,不过他对嵌在地基中的冰窖非常感兴趣。打开窖门,走下木制阶梯,便是冷窖了。而冷窖尽头还有一门,才是软木包裹作内墙的冰窖。 
    冰窖的面积与房屋相比并不大,内屯有冰。若是全部装满冻鱼,足够一家子吃鱼度日一整年还绰绰有余,非常有安全感。外面的冷窖靠着地下本身的阴冷和冰窖泄露的冷气维持低温,用来保存一些其他酒食。 
    回到一楼,陈虎随着讲解员参观起厨房、餐厅、带火炕的客厅、厕所,以及可以作车库用的畜棚。 
    再上二楼,走廊两边各有三间卧室以及一个厕所,共六室两卫的布局。 
    北望岛上的一众官员只盼着治下百姓多生、超生,6间卧室压根儿不觉得多,奈何房屋造价有限,不然非得再建大些不可。 
    出于防火和减重的双重考虑,二楼的卧室里没有火炕,因此施工方选择了蒸汽暖气片供热,蒸汽来自一楼厨房的锅炉,其火头同样能给火炕供热。蒸汽供暖的原理和结构都算不上复杂,只是恒温效果比不上热水供暖,容易出现过热或降温过快的状况,想要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在火头的控制上多花些功夫。 
    厕所里的布置类似后世,洗手池、蹲厕、淋浴喷头一个不落,冷热水管皆有,热水得手动倒入厕所高处的储水箱中后再使用。而为了解决防水问题,施工方不知刷了几层柿漆和桐油,倒是让整间厕所闪耀着奇异的光华,看起来颇上档次。同批的众人犹如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在小小的厕所里惊叹不止。 
    二楼还有向上的楼梯,便是阁楼了。 
    北望岛上地广人稀,但城内空间有限,因此建筑公司在房屋设计上还是尽量做到了不浪费,这不,两层的木楼硬生生变成了两层半。 
    按照规划,阁楼的主要作用就是置物。储备的粮食以及其他杂物都可以放在楼上,还有相当重要的储水罐。这个储水罐通过三条粗麻绳吊在房梁上,与整个房顶一起构成了一个阻尼器(减震器),以减轻地震对房屋的破坏。 
    正好,北望岛上还没有真正的自来水厂,这个储水罐就相当好用了。罐体上接一根特制的水管用于加压注水(人工从小院抽地下水),罐底处普通水管接入家庭总管线。 
    除了供暖、各路上下水和功能齐全的厕所,这些布置并没有太新奇,只是面向平民的房屋能有这样的设计规划还是让陈虎暗自心惊,这样子的一套房子想必价格不菲吧? 
    --------------------------------------- 
    “将军,样板房展示盛况空前,百姓心向往之,这售价...嘿嘿...”议事厅中,李百有些谄媚地弯腰。身为北海建筑公司的头子,他自然希望能多为公司攫取利益。 
    “不能再高了!”坐在首座的李子园摇摇头,“200两的售价,零首付10年期的贷款,总共需要支付300两。一对工薪夫妻,每月需要偿还2.5两。” 
    “按个税起征点来算他们的收入,每月只剩1.5两,实在不多,我们可还有其他新奇的玩意儿没弄出来呢!要是让他们除了衣食住什么也享受不到,哪里会有幸福感?” 
    李百挠挠头,还想再说些什么,张翰站出来道:“将军,新港镇左近都是些小有资产的老移民,能拿出的现钱不少,未必需要全额贷款。请不要太担心。” 
    李子园点点头,表示自己知晓了。 
    张翰继续说:“然后是进项。以新港镇为例,除去建筑公司的利润,每套住宅可上缴利税60两,其中40两拨入新港镇政府的城镇基础建设专项资金,余下20两交由将军府分配。” 
    “若本地区常住的2526户全部购置同款新房,专项资金便有十万两有奇,平均每年可得钱万两!有如此多钱,10年内便是把周边的码头、道路、水利、村堡再修葺一番也非难事。这还没算村落民房的建造和房地契收入呢!”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