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四十三章 法中取利(一)  北宋大法官张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望大涨,稍稍起身,然后就坐了下去。

    砰!

    张斐敲了下木槌,“肃静!”

    皇庭门前顿时安静了下来。

    张斐环顾周边,朗声道:“在开庭之前,本庭要先说明一下,今日皇庭审理的是一次联合诉讼案。”

    说着,他伸手引向苏辙那边,“检察院方面是起诉转运司拖欠军饷,这是属于刑事案件。此外,诉讼人陈光,还委托法援署,向转运司提起赔偿诉讼。”

    大家听得是一脸懵逼。

    什么意思?

    这不是一回事吗?

    就连那些官员都有些看不懂。

    张斐又解释道:“将来我们皇庭会设立民事皇庭和刑事皇庭,其中具体解释,皇庭会发布告示。本庭长在这里先简单的说明一下。

    最好理解的就是,刑事案件,必然会触动刑罚,比如偷盗,又比如杀人,贪污腐败,克扣军饷,此类案件,一旦证据确凿,朝廷必然会给予刑罚,检察院必然是会介入的。

    而民事案件,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纷,比如说欠债,遗产,婚姻等等纠纷,此类案件是不会涉及到刑罚问题。

    这里本庭长还要特别说明一下,根据之前的规矩,借钱不还者,官府会动用苔刑,最高可达到六十苔,但是在皇庭这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这属于民事案件,就不会动用刑罚。同时此类案件,检察院通常就只是负责监督,而不会介入其中,代表任何一方。

    克扣、拖欠军饷,是属于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但是原告陈光所提出的赔偿诉讼,就属于债务纠纷,这是属于民事案件,检察院不便介入,故此原告陈光只能委托法援署,进行诉讼。”

    这一番话下来,百姓们听得是都是目瞪口呆,这么复杂吗?

    但是不少官员们则是想,这公检法还真是严谨,且听着也觉得很有道理。

    不过,他们都认为这是司马光的功劳。

    当然,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在故弄玄虚,浪费人力物力。

    “这里我就再介绍一下法援署。”

    张斐道:“顾名思义,法援署就是向百姓提供法律帮助,这是考虑到许多百姓不识字,不懂法,故而在诉讼方面,常常因此吃亏,为求公平,故而朝廷决定设法援署,但此非官署,法援署里面没有一个官吏,法援署的珥笔,全都是自愿加入的,行得是善举,他们会免费帮百姓写状纸,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当然,本庭会酌情考虑,根据具体情况,指派法援署的珥笔,为百姓进行诉讼,同样也是免费的。而此次本庭长就是考虑到陈光诉讼的复杂,故而指派法援署署长邱征文,以及其助手李敏为其争讼。”

    邱征文、李敏立刻站起身来,向四周行得一礼,混个脸熟。

    这张斐都是有嘱咐过的,正好这是一桩联合诉讼案,且涉及到法援署,必须得宣传一番。

    门前百姓听罢,不禁是欣喜若狂,之前的担忧,荡然无存。

    复杂是复杂,但如果专门人士帮忙,那就当然没话说。

    体贴!

    真是太体贴了!

    不亏是我们敬爱的皇庭。

    要知道如今找人写张状纸,可得几十文钱,更别说免费帮人争讼,这可真是太好了。

    在坐的不少官员,则是冷眼相待。

    他们都是一眼看出这法援署的目的,不就是鼓励大家去争讼么。

    以前官府都是尽量减少百姓争讼,因为老爷们是白天日理万机,晚上也得日理万机,还得游山玩水,写词谱曲,如果天天都来处理官司,那不得累死。

    但是皇庭就是干这事的,要是没人来诉讼,那皇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当然是鼓励的。

    必然是要百姓提供争讼便利的。

    解释完这一切后,张斐便一敲槌,宣布正式开庭审理。

    苏辙立刻请求传原告陈光上庭。

    只见一个断臂男人忐忑不安地来到庭上,顿时引来门前一阵唏嘘,为国奋战,以致身残,然而回到家里第一件事,竟然就是要跟官府对簿公堂,讨回自己的抚恤金。

    简直就是,唉.!

    如郭逵、王韶、元绛等渴望建功立业的官员,不禁是愁容满面。

    如此军政,又怎能打胜仗。

    在苏辙指示下,陈光才坐在原告席上面,但也是如坐针毡一般。

    苏辙起身问道:“陈光,你是哪里人?”

    “哦,我,我是河东县人。”

    “那你之前是凭何为生?”

    “之前我是一名农夫,大概四年前我家乡遇到水患,几乎是颗粒无收,家里又无余粮,只能卖得一些土地,才能勉强度日,可也无力缴税,正好治平四年,官府在招募士兵,说是应伍者可免税赋,那我想着,这总比去借高利贷要好,于是我就去当兵了。”

    又是治平四年。

    种谔他们心里清楚,这肯定是跟绥州一战有关。

    那是大战一触即发,河中府必然是要招募新兵,以防万一。

    苏辙又问道:“之后你又在哪里当兵?”

    陈光回答道:“之后我随几名乡亲一块去到鄜州戍守。”

    苏辙问道:“是否顺利?”

    陈光摇摇头道:“在熙宁二年年初时,有一支敌军前来进犯,在交战中,我我的手臂被敌人给砍断了,还险些丧命。”

    说到后面,他神情显得极其落寞。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