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就迄今所见文献看,《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易系辞传》(西汉马王堆出土版本)记载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内容。意思是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这里讲的是八卦画出的过程。原与天文气象及地区远近方向相关,后来被宋代的理学家以哲理方式进一步阐释。
“太极”一词,除见于《系辞》外,还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由于《系辞》没有说清楚“太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而《庄子》中的所谓“太极”,同“六极”相对应,也只是指宇宙天地中的至高极限与对道之性状的描述,并不具有哲学本体论上的蕴意,从而导致了历代学人众说不一,歧义纷出。特别是宋代以后,成为研究《周易》中的一个聚焦点。在清代朱彝尊编写的《经义考》中,就收录宋代以来相关“太极”的专论和著作达六十余家之多。[3]
分类
太极图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范式,甚至往往将“太极八卦图”简单的称之为“太极图”。
本词条采用现代人习惯,将单纯的阴阳鱼图称之为“太极图”,将附带八卦符号的阴阳鱼图称之为“太极八卦图”。
定义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系辞上》。“太极”有多重意义:一为生生之源;生生之源的生产方式犹如细胞裂变: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八六十四;生生之源的生生是一个自然过程。[1]
关于太极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解释:
(1)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a、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b、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太极图说解》)“太极者,其理也。”(《周易本义·系辞上》)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c、以张载“一物而两体,其大极之谓与?”为代表,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以此说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王夫之阐发张载的学说,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断言太极和两仪是体用关系,非父子关系。并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
(5)太极也指:“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天道、地道大家根据科学已经证明并且好理解。关键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决定了行为、态度。讲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控制情绪,如不生恶念,不怕恶念。探求正确的方法才是我们应该努力。
理论
1.太初、原始的含义。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极理论
2.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
《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基本特征
一为无;二为阴阳两分而合和;三为生生之源;四为有序运动;五在时间表现为无时不在,在空间上表现为无处不在;六位于形而上却体现在形而下。分述如下。
太极无形无体。无,不意味着绝对空虚,不意味着有无相对相应。太极之无,充满着无限生机;太极之无,实际之有无法与之相对相应。无中生有,生出了天地万物与最初的一男一女。无之广大,成千上万个太阳系都可以轻松地容纳其中。
太极阴阳两分而合和。太极,外表现为阴阳合和之大一,内表现为阴阳两分。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两个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须臾不可分离。合则生,散则死。
生生之源。太极的出现,意味着中华民族找到了形而上的造物主——生生之源。在造物功能上,太极相似于《圣经》中的上帝。太极之生生,《系辞》表述为“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八六十四”;《道德经》则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