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看着这一大片的山坳荒地,晚芳手里有开荒的银子,但没有足够的人手,晚芳雇佣这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开荒另外两处荒地,已经显得人手不够了。
将这三处的地开垦之后并不算完,才刚刚开始,之后这些地还要有人去耕种不是,要有人来打理。
晚芳站在山坳的入口处,对陈禹琛提议道:“夫君,这片荒地如此大,不如我们也去附近的县城要一批流民过来吧,让愿意留下来的流民在这里定居,顺便帮我们开荒如何?”
陈禹琛听得很认真,他也被眼前一大片的荒地震撼到了,没想到买了这么多的地,真的是很缺人手。
“可以,不过我听说流民都被遣返了,没有被遣返的,也都留了下来,选好了滞留地,你这个时候去要流民,恐怕不多了,没有多少挑选的余地。”
“能要到多少是多少。”晚芳坚持,如果没人手,这么一大片的荒地,什么时候才能开垦出来。
荒郊野岭的,也只有流民愿意留在这里,但对愿意留在下来的流民,晚芳绝对不会亏待他们。
陈禹琛点头同意,并说明天就去附近的县城看一看,如果有流民,他便直接带回来。
流民的事说定了,晚芳一行人绕着山谷走了一圈,谷中的地并不平整,坑坑洼洼,加之树木茂密,不看不知道,走一圈下来,足足花了一个半时辰。
谷中荆棘丛生,没有现成的道路,全靠侍墨和侍剑两人拿着斧子在前面开路,行进得相当的艰难。
晚芳居然在谷中发现了不少野草莓,也就是覆盆子,谷中的秋季来得迟,兴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在秋季的山坳中看到只有在夏季才有的覆盆子。
一颗颗鲜红的覆盆子长在荆棘丛中,实在是诱人,让人垂涎欲滴,晚芳实在忍不住,让陈禹琛帮着摘不少。
山里现摘的野果子十分干净,也不用洗,晚芳和连翘分着吃,将摘到的覆盆子都吃了,酸酸甜甜的,实在是太好吃了,回味无穷。
一行人在山谷的最深处,发现了一处泉眼。
泉眼就在一片陡峭的山脚下,泉眼外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池子,溢出池子的泉水沿着山脚流入两座山之间,形成一条小溪。
溪水潺潺,十分的清澈,水里居然还有鱼。
也不知前段时间干旱,这处泉眼有没有断流?
于是晚芳一行人顺着溪流,走向溪水的下游,面前陡然出现两座陡峭的山峰,溪水流入两座山峰的空隙。
没有了去路,一行人才停了下来,蹲下身子,在溪水里洗干净手,然后按原路返回。
走出山谷,已是夕阳西斜。苏丹小说网
站在出山谷的路口,回头抬眼望去,能清楚的看到山坳被群山环绕,靠近窑炉坊这边的两座山是窑炉坊所有,与之相对应的山谷对面的几座山是无主的,什么时候也要买下来才行,因为那几座无主的山头有连成一片的竹海,而窑炉坊的两座山头却种满了油松。
买山之事以后再说,空间里的银子不多,勉勉强强只够用来开荒。
晚芳一行人踏着夕阳走在狭长的出口处,陈禹琛放眼四顾,思索了起来,要开荒,需先打通进出山谷的通道才行。
以前要是提到打通通道,铁定是费时费力的,现在嘛,可以用炸弹开路,且已经有过一次炸山开路的经验,对此,陈禹琛信心满满。
于是陈禹琛转头和晚芳商量起来,听他提到想用炸弹开路,晚芳当然同意了,陈禹琛手里有炸弹的方子,是公开的秘密,知道的人不少。
晚芳低头看了看脚下的路,路太窄了,地势又低,难怪没人敢走进来,用炸弹炸开了路,碎石正好用来铺路,垫高进谷的路,都不用将碎石挪到别的地方去,能省去不少功夫,如果这样碎石还是有多的话,就运去谷中添平谷中的坑洼地带。
想到这些,晚芳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陈禹琛毫不犹豫地点头:“刚才在山谷里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里头有许多上好的木材,侍墨,你去请人来伐木,将好木材都砍了,运出山谷去,然后再请人砍出一圈防火带,我打算找一个无风的日子,点一把火烧掉谷中间的荆棘丛,这样开荒,省时省力。”
侍墨仔细听着,时不时地点头:“少爷,需先开路,不然砍伐的木材运不出来。”
“……”
之后要如何做,几人很快就商量出了一个章程,先伐木,接着是砍出防火带,然后是用炸弹开路,运出里面的木材,最后是用火烧谷中的荆棘丛和低矮的灌木。
做这么多,也只是开荒的第一步。
所以说,愿意开荒的人少之又少。
翌日一早,陈禹琛出发去附近的县城看看能不能要来流民,侍墨则去黄家村找黄大狗的爹,请黄大狗的爹出面请人来伐木,以及砍出一条合适宽度的防火带。
晚芳负责做炸弹,其实炸弹不用做,空间里的炸弹足够用来开路了,但晚芳还是做了几个,做做样子总是要的。
连翘和侍剑带着几个帮工一起收拾窑炉坊的工房,打算给流民们住。
因为要再建造一个大窑炉,所以已经拆了一个大的工房院子,这个工房院子旁边还有一个小一些的工房院子,说是小,那也是相对的,里头也有八十多间的空置工房,工房是两层的木质结构,有两排楼,老旧得很,需要加固一下,如果陈禹琛带回来流民,正好给流民们住,等山谷里的房子盖好了之后,流民们再搬去山谷住。
一旦陈禹琛带回了流民,人数应该不会少,院子里还要再砌两口大灶台,用来给流民们做饭,其他的配置,工房里都有现成的,无需另外添置。
村里的秋收已经结束,正好闲来了下来,黄大狗的爹听说窑炉坊的东家请人伐木,一天工钱的是四十文,有这么好的事,没有不答应的。
窑炉坊的东家他信得过,就是因为窑炉坊的东家,他们村的蝗虫没有泛滥,地里的庄稼是减产了,但也只是部分减产,没有绝收,这都是因为窑炉坊东家的善举,自掏腰包从这几个村子村民的手里收蝗虫,肥了附近几个村子里的村民的腰包。
这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哪一家没有因为卖蝗虫多赚了几百文到几两不等的银子呢。
一呼百应,黄大狗的爹当天就给侍墨找来了上百位秋收后闲下来的汉子,他们自带工具,浩浩荡荡地跟着侍墨进山谷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