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刘宗周,你告诉朕,大明有多少入仕途径?”
皇帝直呼其名,这让反对的群臣心头一颤,知晓皇帝有些生气了,但依旧是面带不服之色。
被点到名字的礼部尚书刘宗周立刻出班“回陛下,我大明入仕的途径共九种,
分别是科甲正途、开国元勋、荐举入仕、监生历事、吏员出身、特长入仕、恩荫入仕、投笔从戎、纳捐入仕等。”
“那你再告诉朕,这九种之中有哪一种是在接任知县前是真正接触过县务的?”
“回陛下,监生历事、吏员出身两种。”
“解释一下!”
“所谓监生历事就是将国子监的监生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核引奏,评价勤谨的,留在吏部继续厉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
才力不及的,回国子监继续学习,奸懒的发充下吏。
所谓吏员出身就是州府县中的胥吏可以通过考试升迁为官员,按照统计,基本升迁的时间大约为九年时间,升迁比例大约是千取其一。”
“这两种对比其他七种可有什么优势?”
“陛下,这两种都在基层历练过,知晓基层的各种事情,一旦补录,极大的减少了磨合的时间。
其次,他们知晓下层各种事务的流程和隐藏的猫腻,
三是从基层出身,与百姓打交道,知晓民苦,主政之后也会更加勤勉一些,当然也不排除在
而且,他们知晓胥吏的那些手段,一旦犯事儿会做的更加隐匿,不好彻查。
同时,因为这两种不是科举正途,所以在地方会受到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排挤。”
刘宗周立刻给出了答案,心中已经明白了皇帝为什么要将国学学子全部充入胥吏之中了。
“朕再问问诸位,如果你们是普通百姓,在从基层出身且通过考试晋升的胥吏和新科进士面前,你们会选择哪一位当知县?听清楚朕的前置条件!”
“胥吏!”
“胥吏!”
“胥吏!”
……
群臣在沉默了几息之后纷纷开口了,凡是开口的都是选择了胥吏。
这和皇帝的压力没有关系。
进士代表着读书还行、文采也还行、脑子灵活、刻苦钻研,至于说处理政务的能力不好说。
而一个能通过考核的胥吏,其他朝不好说,但在皇帝这里,那就代表着能力、德行都是上上之选。
百姓对县里的要求又不高,勤于政务、没有同流合污、少点压迫和剥削、为百姓做主等,这就足够了。
至于说带着百姓致富等等,这离他们有些远。
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和一个在
一个县几万人,就让一个读书人去治理,他能懂啥?
十指不沾阳春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七事不明,这样的人你能指望他们知晓百姓疾苦?
若是负责赋税、户籍、司法倒也罢了,可若是负责河道、水利、治灾等等,一个决定可能就事关数万百姓的生死。
“很好,看来诸位都是明白的,既然明白,那又为何反对?”
“以后都是胥吏出身,谁看不起谁?”
“他们手段再隐蔽,还能有锦衣卫专业?”
“甭跟朕说知县是负责掌控方向的,具体的由?
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符合实际有什么用?”
“他们反对什么?朕又没有将晋升道路封死,能不能晋升在于他们自己肯不肯专心的做事儿。”
“所有考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什么不服的?”
“反对和不服的,可以不进入大学,自己另谋出路,有的是百姓愿意。”
说到这里,崇祯看向门口的李若涟“李若涟,给大家伙儿说说当年南直隶十八府那些百姓成为胥吏之后的情况!”
“臣遵旨!”
李若涟立刻上前几步“诸位大人,当时南直隶十八府因为官员舞弊联合欺瞒,有一大半都被清理掉了,
因为人手急缺,便从当地百姓中选取特长之士担任胥吏,满半年后晋升,这事儿诸位应当都知晓吧!
当时一共是招募了四百七十六名在盐、粮、河工、水利、狱讼等方面经验丰富的人,半年期满后,用四格八法中的守政才三格考核的。
四格之守,两百九十六人为廉、一百七十三人为平,只有七人为贪。
四格之政,三百二十四人为勤、一百五十二人为平,没有怠慢,即便是操守为贪的人也没有怠。
四格之才,六十七人为长三百二十七人为平,八十二人为短。
此次考核由吏部、督查院、锦衣卫联合考察,张大人、房大人,此事二位应该清晰吧!”
“知晓,看到考核结果,本官也是大吃一惊!”
“的确是,他们只是普通的秀才、举人,甚至一大半连秀才都不是,但考核结果比之入品官员的大计考察还要好。”
吏部尚书房壮丽和左都御史张廷登两人脸上满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