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1节  儒家修身:读书人从大秦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少羽犹豫着,道:“我不知道。”
    高景看着二人,突然开口问道:“你们为什么会难以选择?”
    天明气呼呼的道:“因为不知道对错,怎么帮?”
    高景点头,道:“事实上你们事先并不知道行人的过往,看到有人杀人,你们冲上去帮忙,不问缘由,不问过往,只是心里想着自己的侠义,所以直接上去帮忙……这便是墨家的侠义,只局限于眼前。
    ·· 0求鲜花0 ······
    但你们现在难以选择,是因为要出于对错的考虑,而“对错”发自你们的“良知”,从自己本心的良知出发,分清对错,在付诸行动……这便是孟子的“义”,儒家的“义”!”
    天明神色有些失落,道:“看来墨家的侠义,比不上儒家的“义”。”
    少羽神色莫名,似乎在思考什么。
    高景笑了笑,道:“接下来,我们说说“礼”,还是用刚才的例子举例,行人在路上走,有拿剑者要杀他,你们会怎么做?”
    “又来?”
    天明抱怨了一声,道:“那我们先问清楚对错,再决定帮不帮?”
    ... .... 0
    少羽则道:“先阻止,然后让官府来裁决。”
    “少羽说得好。”
    高景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但如果拿剑者身份尊贵,官府不敢处理,该怎么办?”
    少羽道:“那就向上一层官府,直到有官敢处理为止!”
    高景点头,道:“说得好!但其实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
    天明跟少羽眼睛顿时亮了,异口同声道:“什么办法?”
    “秩序!”
    高景正色道:“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有秩序的世界!秩序规定,不得随意杀人,哪怕有再大的仇恨,也必须经过官府处理。
    秩序还规定,官府不得因身份地位而徇私推脱。
    秩序还从“良知”出发来分辨对错,订立相关法令,到时候官府就可以根据法令来判罚裁决。
    这便是儒家的“礼”所要达到的目标,荀子称之为“礼法”,礼跟法的结合!
    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
    “好!”二人齐声呼道。
    高景满意的点头,道:“儒家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前面四个都说完了,接下来该说说“信”了……”
    天明跟少羽对视一眼,齐声道:“别再用那个例子举例了。”六.
    
    第二百六十八章 再见荀子 
    “额……”
    高景笑了笑,道:“好吧,不用刚才的例子举例……儒家的“信”,是由小及大的。
    小到个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这便是“人无信不立”,你们是喜欢跟说话算数,讲诚信的人交往,还是喜欢跟一个说话不算数,不讲诚信的人交往?”
    天明脱口道:“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喜欢跟说话算数的人交朋友!”
    少羽也点头,道:“一个人若是没有诚信,便没有人会相信他。”
    “说的不错。”
    高景点头,道:“孔子的弟子曾经问孔子,如何立身处业,方可修身养性。
    孔子回答道: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在蛮貊地区,也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为不笃敬,即使在本乡州里,能行得通吗?”
    少羽行礼道:“先生字字珠玑,少羽记下了。”
    天明大大咧咧的道:“简单来说,就是说话算数,我当然明白!”
    “这是小到个人的信,还有大到国家的“信”。”
    高景循循善诱,道:“一个国家,也是要讲诚信的,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先去兵后去食。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君王,这三样就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本。
    如果非要将这三样分个主次,逼不得已去掉一项,那就先去掉军备,再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如果百姓不信任君主,那国家就不存在了。
    可见,诚信是立国之本!
    就好像国家的秩序跟法令订立了,但君王跟官吏并不去执行,那百姓还会信任这样的秩序,这样的法令吗?还会去遵守吗々ˇ?”
    二人齐齐摇头。
    高景语重心长的道:“所以啊,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信”都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天明重重的点头,道:“明白了,“信”很重要。”
    少羽不屑的看了他一眼,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