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几乎时时刻刻威胁着两岸的民众,根据考古发掘显示的洛阳城下,竟然还有六七层各个时期的洛阳旧城遗址,洛阳几乎是和黄河的河道同时在长高。
第291章:治黄工程(1)-->>(第1/2页),
伴随着对周边河道的蹂躏,黄河给两岸民众带来了无数次洪灾,自唐以来,几乎每隔三年就有一次大的溃堤泛滥,其他小规模的溃堤决口几乎年年都有,而中下游的悬河态势几乎时时刻刻威胁着两岸的民众,根据考古发掘显示的洛阳城下,竟然还有六七层各个时期的洛阳旧城遗址,洛阳几乎是和黄河的河道同时在长高。
自满qing中期以来,黄河下游的决口日渐频繁。据统计,清初至鸦片战争近200年间,黄河决口达361次,平均约每6个多月一次,与明代平均约7个月决口一次相比,总体来说可谓每况愈下。
在原时空的一段时间,有种似模似样的流言,说黄河之所以经常改道,是因为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但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至少并不完全。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黄土高原本身,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泥沙含量甚大。因为整个华北平原几乎都是黄河冲积出来的,当然海河、滦河等水系也有些许贡献,但比之黄河还差得很远。华北平原形成的那个时候,别说人类,就连猴子都没有出现。
也就是说,哪怕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哪怕把人类全部赶出黄土高原,也不能彻底解决黄河决口和改道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管齐下:从下游开始制造人工新河道,黄土高原地区大量建造淤地坝,并退耕还林还草,全面改变农业结构0
几千年以来华夏人一直和黄河做着不断的斗争,但是一直到21世纪黄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虽然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黄河80%的河段在非汛期的时候已经变得清澈了起来(真事今年的),但是黄河的隐患依然非常严重,不说什么别的,单是黄河中下游的悬河问题就够让人头痛的了。
毕竟高出了地面七八米的距离的河床万一遇上什么事情,那都是很容易出现意外的。
所以趁着这一次全国的大变革,以及集村并寨活动的开始,姬云就打算来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整个黄河流域从头到脚的进行一次改革。
而现在在黄土高原地区正在进行的植树造林活动,正是这一场庞大的工程中的一部分,现在在整个黄土高原只要是在黄河两岸的地方,距离河边两到三公里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没有人生活的。
这些地方全部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树木,这些树木全部都是基地生产的树苗,除了可以创造不错的经济利益之1.6外,这些树木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存能力强,甚至可以说埋到土里之后不用再管也能够活得下来!
所以短短的三年时间,黄河两岸以及黄土高原上大片的地方,都已经可以说得上是大变了模样,当然了在这期间的投入可也不少,这甚至引来了不少人的反对。不过姬云依然是决然的展开了这项工程。
相比起黄河上游轰轰烈烈的植树活动,黄河中下游进行的工作那就更加的浩大了。
5月3日,在河南开封一片面积庞大的工地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重型机械,在这些机械的运作下原本平整的地面上被挖出了一道道最大的壕沟。
而此时代距离工地不远的地方,一场采访正在那里进行着。
求鲜花……。
第292章:治黄工程(2)
“各位观众,大家好!这里《未来黄河》专题节目,我是央视记者澹台明月,我正在开封黄河大堤上……”充满御姐气质的澹台大记者在摄影机前侃侃而谈。
其实电视对于目前的华夏人民来说是一种非常新生的科技,对于很多刚刚从饥饿线上挣扎起来的人而言那毫无疑问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但是对于缘地区的一些富裕人员,以及发展了好几年的北方地区而言这个东西倒也不是承担不起。
不过现在的电视机能够接收到的频道极少,现在真正的几个电视频道除了华城卫视之外,也就几个中央卫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推广和扩展。
所以澹台大记者也是华夏的最早的一批电视记者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作记者这方面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不过由于现阶段没有卫星的原因,华夏现在的电视机都是通过信号塔来接收信号的,不过由于现阶段电磁污染较少电视上节目的清晰度还是有保证的。
“观众们,在我左边的是黄河现有河道,在我右边的就是新河道。大家可以看到,新河道比现有河道要窄得多……”镜头随着澹台明月的介绍,先左后右的切换了一下两边河道的景象。澹台妹子拿出一张纸看了看:“嗯,我这里有个数据,黄河开封段现有河床最宽处是十二公里左右,最窄处约四公里左右。河南境内河床一般宽约10公里,最宽可达20公里,分布极不规则。而我们的新河道由于人工建造,河床宽度都很规则,一般只有50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