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3节  儒家修身:读书人从大秦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有何感想?”
    高景笑着问道。
    小白毛仰着头,问道:“高景,这到底是为什么?”
    高景笑了笑,道:“我听说晋国曾经禁止“博戏”,犯者重责,明明参与博戏的赌徒很少,可为何晋国还要制定严厉的刑罚?
    那是因为“博戏”会助长人“试图不劳而获”的心思,就好比诸国都看重农事,抵制商事,无非就是因为从商获利快,倘若人人因为逐利而去从商,就再也没有人肯踏踏实实地在田地里耕种。
    归根结底,便是“人性驱利”!”
    “人性趋利?”
    小白毛口中重复着,道:“那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高景笑道很开心,道:“要是有办法,道家天宗也不会躲在深山里不出来了!”
    小白毛不甘心的道:“难道真的没办法?”
    “反正道家没办法。”
    高景得意的道:“儒家倒是尝试着“加强道德约束”,来尝试着解决。
    儒家刻意强调礼数,便是为了加强世人的仁义礼德,继而使世道变得更好,或者干脆地说,变得更有秩序。
    道家也提倡让世俗变得更有秩序,但不同的是,道家思想是希望世人主动去接纳,去感悟‘秩序’。
    而儒家则是借礼数,直接将秩序套在了世人头上……”
    说着说着,高景突然收声。
    小白毛不满的道:“怎么不继续说了?”
    高景摇头,道:“总感觉我要把你拐到儒家来……”
    小白毛撇嘴,道:“你连架都不会打,我才不入儒家呢!”
    ……
    一路前进,越发的接近太乙山了。
    小白毛的问题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高景,“无为”是什么?”
    “顺应自然,不要做多余的事。”
    高景随口道:“孟子说过: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其中“勿夺其时”,便是顺应自然,该让农民种地的时候就让农民种地,不要做多余的事。
    延伸到对待国民的态度,总而言之就是,国民想要去做什么,就让他们去做,君主不要“额外”去约束他们——除了刑书以外。”
    “那无不为呢?”
    “做顺应自然、顺应天道该做的事。”
    高景道:“恩……打个比方吧:国内发生天灾,务农的国民因此颗粒无收,这个时候就应该顺应自然,开仓救济国民,而不是违背天意,继续向国民征收田税。
    延伸下来,还有想办法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这类的。
    君主“无为”,臣子“无不为”,这是道家的核心治国思想。”
    小白毛好奇道:“现在有国家用道家思想治国吗?”
    高景摇头,道:“道家思想只主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却并不会像儒家、法家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
    遗憾的是,能做到这样的人也没几个,所以道家注定难以在乱世有所作为。”
    小白毛听完,脱口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聪明!”
    高景赞了一句,道:“在尧舜禹汤时期,“恒产”属于整个氏族或部落共有,男人耕地狩猎,女人务桑织布,整个世道很和谐. .......
    然而一旦人有了私心,这种和谐的局面就被打破了。
    周王室奉行周礼,推行“井田制”,实则就是希望在君主制下,实现先古圣贤时期的和谐。
    但是到了当代,“井田制”就基本瓦解了。”
    小白毛好奇的问道:“为什么会瓦解?”
    高景想了想,道:“大概是因为“公田”吧。
    所谓“公田”,最早是周王室用来以身作则,以及要求诸侯以身作则,劝导天下国民勤奋务农的田地,这种公田的收成,会被用来祭祀先祖,神灵。
    但在经过数代之后,无论是周王室还是各国诸侯,都已渐渐放弃了亲力耕种,而是改叫国民去耕种——而且还不给报酬。
    此时的世人,已经有了私心,谁还会去干这种无利益的事?
    于是乎时间一长,公田逐渐荒废,而诸侯与国民私自开垦,并未得到承认的“私田”,却是越来越多。
    鲁国是第一个承认“私田属于恒产”这件事的,且鲁国也因为这件事而变得强盛。
    其后,各诸侯纷纷效仿,使国家改革,承认土地属于氏族恒产,从而使“同耕同食”的井田制被彻底瓦解。
    “不劳3.9者不得食”的模式,转变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世人的私心由此迅速膨胀。
    孔子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人一旦有私心,就会开始计较。
    而在井田之制下,有的人做得多,有的人做得少,有的人勤奋踏实,有的人偷奸耍滑,可他们得到的,却是一样多。
    似这般‘不公’的制度,它能维持多久呢……”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