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节  儒家修身:读书人从大秦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高景抬头看着荀夫子,正色道:“正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荀夫子面色震动:“细细说来!”
    高景深吸一口气,道:“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根源,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本心无善恶,所谓善恶,只是意在动,人人皆有良知,以良知来区分善恶。
    格物即格心,穷究己心,革除恶意,致良知、知行合一!”
    荀子面色巨震,沉思许久后,长舒一口气,复杂的看着高景,感叹道:“虽有道家之意,却尽道儒家真意,我无法为你师……”
    停顿了一下,荀夫子又道:“我愿代师收徒,你可愿意?”
    高景愣了一下,顿时傻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四章 儒家修身正心 
    佛门禅宗的神秀曾经写过一个佛偈子:
    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在佛门看来,这个偈子境界不够,并没有真的“空”,比不上慧能的“菩提本无树”,但放在儒家修身正心来说,却是恰到好处!
    与“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学》有言:“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做学问,首先要知道怎么去做,这就是“先致其知”。
    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尽可能做到专注,也就是“诚其意”。
    然后是“正其心”,身体专注,心也要端正纯粹,不能一堆杂念,开小差。
    只要做到“意诚,心正”,就能把这件事做到最好,“止于至善”。
    “知止”之后就开始了心灵上的修行,也就是儒家心境的第一个心灵境界:“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定”,“静”,“安”,“虑”,就是真正的儒家修行的四层心境。
    其实不光是做学问,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
    就好比练剑,首先要知道练剑的标准动作,然后专注去练习,驱逐心里杂念,只要能做到“意诚心正”,那剑法就算是登堂入室了。
    等到剑法练到圆满,只要意足够诚,心足够正,就能开启所谓的“顿悟”……也就是短时间进入“定”境!
    王阳明的《传习录》,就是以《大学》作为开篇来深入解释心学的。
    如何做到“意诚心正”?
    王明阳在《传习录》里也说了:只要念念不忘,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时时刻刻不忘用“意诚心正”来要求自己,时间长了,就好像种下去的果实,迟早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
    高景前世就喜欢王阳明的心学,所以才会在“人性善恶”上犹豫不决。
    只是儒家“修身正心”法,讲究一个“意城心正”,所以尽管可能无法拜师荀子,但也没有违背本心。
    没想到到头来却落下这么个惊喜。
    荀子笑道:“怎么?你不愿意?也是,就凭你刚才一番话,已经可以为我师了……”
    高景脱口道:“我愿意!”
    语气带着迫不及待的急切。
    荀夫子捋着胡须,笑呵呵的抬头,道:“伏念,相关礼仪就交给你去准备了。”
    “是,师叔。”
    伏念躬身行礼,然后又冲高景行礼:“见过小师叔。”
    颜路也笑着行礼道:“见过小师叔。”
    周围的儒家弟子面面相觑,最后一起躬身:“见过小师公。”
    高景就算有两世的心理,也不免被这一幕给震得手足无措,面红耳赤的维持不住心境。
    只得讪讪的同样弯腰:“见过……见过诸位……”
    什么师侄,师侄孙的,他真喊不出口。
    在其他人眼中,直到此时,高景才表现出孩童该有的手足无措。
    荀子哈哈大笑,拉着高景的手道:“哈哈,小师弟,你且随我去,刚才的话,师兄尚且有几处疑惑,你我探讨一番如何?”
    虽然是在询问,但压根没给高景拒绝的机会。
    荀夫子名言:“老夫不会武功。”
    不会个屁哦!
    八十多岁的老头,拉着他走得飞快,高景就跟被火车拉着走一样,毫无抵抗力!
    ……
    随着荀夫子带着高景离开,围观的人群也渐渐散去。
    但关于高景的消息,也跟着传递到各个势力手中。
    一个八岁孩童,卑贱之身,舌战群儒,以辩论驳倒一众儒家弟子,以三问难住儒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