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节  儒家修身:读书人从大秦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高景想了想,反正惊鲵在那,天泽也翻不起什么浪,道:“行,随你。紫女姑娘,我的马车可还在?”
    紫女幽怨的道:“只是紫兰轩毁了,又没有波及到后院……放心,还在。”
    “那就好。”
    高景超外走去:“那就走了。”
    紫女一愣:“这就走了?你不跟韩非说一声?”
    “我不喜欢分别的场景。”
    高景摆摆手,道:“各位,有缘再会!”
    焰灵姬妖媚一笑,迈步跟了上去。
    隐约有声音穿来:“我们去哪?”
    “这里离秦国最近,不过秦国不太好去,还是魏国吧……”
    “……”
    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远。
    屋子里沉默了片刻,卫庄开口道:“明明是儒家,却带着道家的逍遥之意……”.
    
    第四十八章 典庆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
    水面平静了,才能照应出万事万物。
    同样,心灵静了,才能观察到天地万物!
    定而后能静!
    如果说“定”是识己,开智慧,那“静”就是识人,开眼界。
    当然这个开眼界并不是真的眼界,而是一种从心中来映照外界的感觉。
    道家的“静”是“致虚极,守静笃”,而儒家的“静”是“内省,致中和”。
    道家的“静”是忘我,与万物融为一体,儒家的“静”是守我,照应万物于心。
    《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入了“静”,达到了“中和”,那天地所在,万物育化,都会映在心中!
    比如喜怒哀乐悲恐惊,人的七情六欲勃发,道家就要求在“静”中舍弃这些情感。
    而儒家却保留了这些情感,只是需要有一个“度”!
    无论是“定”还是“静”,儒家跟道家都有本质上的区别。
    ……
    高景握着书,眼睛盯在书中某一页,却能模糊的感知到很多东西。
    比如车厢内,焰灵姬的念头很杂,但总归心情很开心,很放松。
    比如走在马车旁的无双鬼,心思就很单纯,那就是跟着高景。
    比如头顶的高空水气汇聚,大概率是要下雨……
    比如地下生命勃发,生机盎然……
    再比如七国之间,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合一大势……
    诸如此类,很玄,但也很模糊,模糊的高景都不能确定是不是幻觉。
    合上书,高景眼前顿时一黑,身子晃了晃。
    一双嫩白素手从马车内弹出,扶住了高景的身体,焰灵姬嗔道:“又看你那破书,看一次晕一次!”
    当初在紫兰轩,面对黑白玄翦,生死一刻之际,高景偶然踏入了新的境界,即入“静”
    虽然之后再也找不回感觉,但那种感悟却被记录在书里。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