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334章 没有反应,就刺激一下
其实自从太平军开始进入诸城之后,萧云就对明军的反应有点疑惑。
本来还以为他们是在准备调集大军,想要再来一次对抗。
可没想到等了几天之后,却听到了对方撤军这样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的消息。
萧云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一件事若是猜不透它的发展趋势,那就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自己不再掌握主动。
他怎么可能让这种事情持续的发生。
既然明军不想动,那就需要刺激一下,逼着他们有所反应才行。
于是在九月初一的时候,萧云发布命令,调回所有在训的特战队员。
之前前往宣大作战的1800人,回来了1500多人,有近300名特战队员长眠于宣大。
回来之后,经过补充,现在又变成了满编的6个大队。
就这样在萧云的带领下,新的军事行动开始了。
九月初八,萧云骑着马站在了一座宏伟高大的城墙前面。
当然距离也没有很近,他可不希望被城上的火炮打中。
望远镜中,能看到城墙上的四个大字“万仞宫墙”。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曲阜县城。
没错,这就是萧云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地。
既然在别处,大明没有反应,那萧云不相信如今到了这里,还会没有反应吗?
眼前的这座城其实是曲阜的新城。
而据萧云在这个时代的了解,原来的曲阜县城,位于古鲁城的东部,名叫什么“仙源县城”。
正德五年十月的时候,河北文安人刘六、刘七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
第二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然后对所谓的“仙源县城”进行屠戮。
随后大明朝廷为了保护孔庙,避免其再次遭受伤害,建起了面前这个宏伟的雄城。
萧云此时所在的位置就是正南门方向的仰圣门。
不得不说,当时建这座城的人的确是用心了。
论其防御力来说,萧云觉得它比登州差不了多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城池,在不久的将来,连一次像样的抵抗都没有,转身投了鞑子。
孔家有南孔,北孔之分。很多人以为南孔代表着正宗,北孔软骨头比较多。
而事实上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他们的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不同。
衍圣公这一称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自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孟之道自诩为是华夏2000多年来的正统思想。
其实儒家士大夫正式成为华夏正统的标志,应该是自宋时起。
因为在此之前,真正代表着皇权,代表着华夏正统地位的是传国玉玺。
然而传国玉玺在唐末五代失踪了,因此有宋一朝于汉唐,既无法理传承,又无武功来立威。
于是才有了赵匡胤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当文人士大夫掌权之后,更加注重繁文缛节,搞起“华夷之辨”来寻找政权的合法性。
在这样的前提下,孔圣人才被封为文宣王,孔圣人的后裔则被封为衍圣公,以此来显示为华夏正统。
北宋靖康之耻后,金兵南下,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小朝廷之后,马上把当时的衍圣公孔端友,召到南方,以示正统。
请注意是被皇帝召到南方。
当时的孔家衍圣公孔端友,在其叔父的劝说下,带着孔圣人和丌官夫人楷木像在浙江衢州建立孔氏家庙,被称为孔氏南宗。
而当时的衍圣公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则被留在了北方,成为了金朝的衍圣公,他主持山东曲阜孔庙的祭祀,是为孔氏北宗。
有人会觉得此时南宗的孔端友更有骨气一些,而北宗的孔端操则是卖国求荣。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北宗衍圣公孔端操有两个儿子,后来一个成为了北宗衍圣公,一个成为了南宗衍圣公。
虽然南宗这位衍圣公是被过继给孔端友的。
但若双方真是宛如寇仇,也不该有此一事才对。
所以衍圣公就只是衍圣公而已,并没有什么南北,也并没有什么硬骨头。
至于所谓南北宗的争论也只是大家族内部的争斗罢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孔端友和孔端操是亲兄弟,而他们几代后其实就跟陌生人差不多。
甚至若是恶意去揣测,当初孔端操肯留下来背骂名,说不定也是以过继为条件。
虽然萧云并不了解历史,但他从不迷信圣人和圣人后裔,也不会在意把什么衍圣公放在眼里。
不过,他此行过来的确是来找当代衍圣公孔胤植的。
虽然他对以前的历史不太了解,但是对于对这位孔胤植的事迹还是很清楚的。
这就是一位谁来投谁的衍圣公。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