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19章 智囊团队,商人搞研究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他们自己或者所在的地方不就是研究院吗?”

    皇帝轻飘飘的一句话再次让满是期望的毕懋康等几位研究院的院长错愕了。

    不待他们多想,崇祯继续道:“国科院就像是一支野战军,他们的研究院和人才就是他们的军营和士兵,统一指挥才能打胜仗,

    而国工院则是军师,智囊团队,它不需要自己打仗,而是由最顶尖的‘将军们’(技术人才)组成智囊团,为国家的重大工程决策制定战略、提供咨询和论证方案。

    在做咨询的同时做在自己的工作的地方做研究。

    举个简单的案例,以三大运河的项目为案例,如何解决商船从长江到淮河距离太长的问题?

    江淮运河这个宏大构想是否可行?中线、东线、西线三条线路如何选择?面临哪些技术和生态挑战?

    国工院则是组织了大量水利、土木、环境、地质等领域的技术人才,进行前期论证和咨询研究。

    技术人才并不是自己去挖渠修坝,而是研究和评估不同调水路线的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成本。

    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如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沿途城池商贸等等问题及应对措施。

    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预算,突发事件等等形成一份重量级的咨询报告交给朝廷,做与不做那是朝廷的事儿,和国工院的技术人才没有关系。

    完成了这项咨询工作后,召集来的技术人员各回各工作的地方,继续从事之前的研究。”

    众人再次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之色。

    他们听懂了皇帝话中的意思,但就是因为听懂了所以才会如此的震惊。

    毕懋康想了想后,用不确定的语气问道:“陛下,您的意思是国工院的技术人才是兼职的?可以是私人的?”

    “不是唯一,也可能如国科院一样是全职的。”

    “这、这……怎么可以?”

    “为什么不可以?”

    “科技发展关于大明的强大,若是让商人去搞,那成果就是商人的,这对大明不利!”

    “陛下,商人逐利,他们搞出来了那就得百姓买单,加重百姓负担!”

    “陛下,商人搞研究万一卖给海外诸国那岂不是资敌吗?”

    “陛下,商人搞研究会不会形成垄断?”

    “陛下,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便宜了商人,这不妥吧!”

    “陛下,臣也是这个想法,从社学、郡学、大学,一共九年的时间,我们耗费了大量的心血、精力,最后被商人挖走了,我们损失就大了!”

    “是呀,他们会开出远超朝廷给出的待遇,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坚守的住。”

    ……

    等到毕懋康说反驳后,大殿内群臣也都纷纷的开口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垄断、逐利、资敌等等。

    崇祯轻轻咳嗽了一声,争论的众人慢慢的停了下来。

    “诸位的担心朕是知道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崇祯缓缓道:“咱们先说说商人搞研究的好处,第一,可以环境朝廷的财政,

    你们要知道需要研究的地方太多了,朝廷不可能每个项目都投入,即便是都投入了又需要多少人盯着?

    商人有多少?数百上千,一个商人搞两三个就是几千个,人多力量大!

    其次,缓解我们的人才投入以及帮我们培养人才,我们没有那么多人,但商号自己搞研究就会传帮带,最终会出现一大批人才。

    第三,研究灵活和敏感,商号决策层少,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调整研究方向;

    第四,成果转化效能突出,以商业回报为导向推动研究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你们要知道全世界不止大明一个国家,海外还有几十数百的国家,他们也会搞研究,谁搞出的速度快,谁就能占据市场,财富就会流入研发出来的国家。

    第五,商号之间搞研究最后会形成良性的竞争,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领先的技术优势,就会不断的研究进行迭代升级,形成一道技术护城河,让海外势力无法打入。

    且在升级的过程中,生产工艺的改进、管理人员水平的提升、供应体系的流转等等都能成体系的用到其他行业。

    第六,成果在市场上推广后就会产生极大的税收,为国科院提供资金。

    最后,商人不商人的无所谓,反正都是大明的百姓,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过程中培养的人才,那都是在大明境内,壮大的是大明的国力。”

    “至于说垄断市场、百姓买单,这也不用担心,物价是由市场决定的,定价太高没人买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而且又不止一个商号在研究。

    最不济不是还有朝廷兜底嘛,我们尊重他们的研究成果,但他们也得遵守大明的律法,你可以赚银子,但不能吃相太难看。”

    “资敌的事儿更不可能发生,因为他们只能研究民用的东西,且卖给海外诸国的时候也要先得朝廷优先,朝廷不买了才能轮的到海外诸国。”

    “至于说我们九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被商人挖走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我们只是一所大学,未来可能就是三所、十所,一年两三万人毕业。

    按照八岁入学,九年培养,毕业十七岁,十年后他们才刚好是青年,二十年后是壮年,二十年后有四五十万大学毕业的,朝廷的研究院才能用多少?

    即便是有一部分走胥吏路径,剩余的我们也用不了,商人搞研究也算是解决了我们的就业问题。”

    “所以总得来看,商号搞研发是有利而无一害。”

    崇祯一番言论之后,群臣都张大了嘴巴,眼中满是惭愧之色。

    皇帝说的这些他们竟然给忽略了,既然皇帝能将官道、港口以及官道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