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3章 使团抵达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效仿大明构建权力体制,不能让我像大明皇帝那样拥有绝对权力,那我折腾什么?

 我不折腾,难道就不能国祚绵延了?

 还是一样嘛!

 边永悻悻而归。

 进士团,以祁顺为首。

 正在暹罗朝堂上长袖善舞,极力推行汉化,方方面面效仿大明构建权力体系。

 两天后,祁顺找到边永,问他跟暹王说什么了?

 “边大使,您也太实在了?”

 祁顺十分无语:“暹罗乱起来,对咱们才有利呀,咱们是明人,汉化暹罗,就是为了以后统治暹罗而已!”

 边永不吭声,他以大明为荣耀,不希望荣耀因为阴暗而出现污点。

 “罢了,此事你不必再参与了,等雨季过去,就请使团继续西行,出使阿瓦吧。”

 阿瓦和勃固,是缅甸的两个国家,阿瓦在上,被称为上缅甸,勃固在下,是下缅甸。

 勃固在大明翻译成白古。

 两个王朝,因为长达四十年的战争,使得两国耗尽元气,如今正处于喘息的时候。

 是大明的宣慰司,和大明关系自然算是不错的,当然了,只要大明强,和哪国关系都不错。

 “好吧。”

 边永知道,祁顺不会允许他破坏推行暹罗汉化的。

 这是皇帝的命令。

 汉化的暹罗,等占领后,更容易统治。

 “边大使,缅甸两国,并非强国,但根据暹罗史书来看,战争潜力是巨大的,其国国民甚是擅长征战。”

 祁顺嘱咐道:“到了阿瓦、勃固,要以交好为主。”

 “我知道的。”

 要等雨季过去,皇帝还会派人送来大批赏赐物,然后使团就要西行了。

 这段时间,边永就不能入宫面见暹罗王了。

 而另一支使团,从北京出发,穿行中南诸国,于景泰十一年八月,抵达身毒。

 这支使团,是皇帝钦命的,大使是陈嘉猷。

 陈嘉猷是景泰二年进士,会试第一名!

 景泰二年,可是赫赫有名的科举大年,涌现出无数人才,比如现在皇帝重用的王越、余子俊、柯潜、牟奉、林鹗、和维、杨守陈、章格、夏埙、高明、秦纮等等,全是景泰二年进士。

 出使身毒,是陈嘉猷自告奋勇,皇帝初时并不同意,因为陈嘉猷在军机处担任行走,甚有才华,皇帝甚爱之。

 但是,陈嘉猷竭力说服皇帝,认为出使身毒,当派进士,又是陛下近臣,才能在身毒纵横捭阖。

 景泰九年年末,定下来出使身毒。

 于景泰十年三月使团离开北京,足足走了一年零五个月,到访中南所有国家,最终抵达身毒。

 如今控制北身毒的是一个全新的政权。

 陈嘉猷翻译为罗第王朝,于景泰二年建立。

 这样一个年轻的政权,在陈嘉猷眼里,竟显得垂垂老矣。

 第一任国王巴赫鲁尔·罗第,是赛义德王朝信德总督,夺取了首都德里,就建立了新王朝。

 说起来跟开玩笑一样,就如隋末乱世,王世充打下洛阳,就称帝了?天下就威服了?

 然而,这在身毒,并不奇怪。

 占了首都,就可以建国了,剩下的就是传檄而定。

 陈嘉猷听着身毒国王洋洋得意的解释,竟觉得十分玩笑。

 而看完地图才知道,罗第王朝的统治范围,仅限于北方,信德、旁遮普、北方邦等地区。

 大明对身毒,已经十分十分陌生了,还是看元朝史书来了解的。

 在短暂交流后,他才知道,翻译有错误,身毒,翻译错误,更准确的翻译为印度。

 然而,印度上下,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国名为印度。

 这就有意思了。

 这是国家,还是部落啊?

 陈嘉猷发现个有意思的事情,印度竟不知道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历史,竟然从他这个明人口中知道的。

 陈嘉猷给罗第王朝君臣讲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讲的竟然是印度历史,何其可笑。

 罗第恍然,原来我们是这样来的呀。

 然后,就没了。

 也没记载下来。

 宫中没有史官,对自己的历史竟仿佛在听故事一样,听完就忘记了。

 而且,印度也没有纸张!

 文字是记在贝叶之上的,和缅甸、老挝、柬埔寨是一样的,都是以贝叶为书。

 历史有错误,陈嘉猷清晰的记着,唐史中记载,唐人将造纸术传入印度,那么印度怎么没有纸呢?

 “我们的纸张很宝贵,要留着记载经文的。”罗第是这样解释的。

 陈嘉猷目瞪口呆,纸张不用来记载文化,竟然记载经文?

 难道印度人不读书吗?

 当然读书了。

 但印度人更偏向于数学和经商,这让陈嘉猷嗤之以鼻,尤其是商贾,若高层注重商贾,那岂不遍地铜臭?

 陈嘉猷预计要在印度居住两到三年的时间,并打通印度通往大明的商道,才能返回大明。

 他的使团,共有782个人,卫兵五千,其中有骑兵、步兵、火枪兵、水师等等。

 使团以举人为主,皆是语言精通之辈,善于外语,到了印度,就得学习当地的语言,然后将一切都记录下来。

 路途遥远,有三人病死路上。

 陈嘉猷要带回去印度的书籍、特产,以及佛教的一切东西,将佛教彻底带回大明。

 他们带来了,皇帝陛下的赏赐物,几百车重要物品,以及大明的书籍、瓷器、丝绸、茶叶、纸张等贵重物品。

 然而,罗第王只喜欢金银等俗物,对书籍置若罔闻。

 居住一段日子后,陈嘉猷请求罗第王允许明使观看印度书籍。

 这一套流程把罗第整不会了,那破书愿意看就看呗,还用允许?咋的,大明的书还不让人看啊?

 真别说,大明的书没人讲,你一辈子也看不懂。

 陈嘉猷得到很多前朝的典籍,似乎很多都是孤本,罗第王竟直接送给使团了。

 在路上,使团就学会了印度语。

 得到书籍后,这些人就开始研读印度书籍,并开始翻译。

 奈何纸张不够,陈嘉猷等人去购买,发现没有地方卖纸,好不容易找到卖纸的地方,价格高得让人咋舌。

 陈嘉猷决定,也用贝叶翻译。

 为什么印度语,像鬼画符?

 因为是在贝叶上书写,写不出正经的字来。

 而大明的汉字为何是书法,因为是在纸上书写的!

 在贝叶上写书法,别开玩笑了。

 “诸君,只能靠记忆了。”

 陈嘉猷开始背,使团的人分一分,把所有书籍背下来。

 这些书,也是要带回大明的,万一书籍在路上被损毁,就得靠记忆默写出来了。

 罗第在宫中吃喝玩乐,闻听明使竟关起门读书,他笑明人愚蠢,那些书籍有什么可看的?

 使团都是文科生。

 古印度的书籍,以数学、医术、天文最为精湛,文学远远不如大明。

 让文科生背数学公式,实在难为他们了。

 倒是印度的中医,让陈嘉猷等人发现了新世界。

 印度中医和大明中医异曲同工,都是以治病先治人为核心,开创的医药体系。

 印度还多了一门,外科,手术的雏形!

 陈嘉猷的使团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捧着这本写在贝叶上的印度医书《妙闻本集》,手不释卷。

 这本书的名字,是陈嘉猷给起的,书上没名字,陈嘉猷通读之后,猜测应该这是本名,仅限于猜测。

 众所周知,皇帝重视医道,而开辟交趾,以医道为先。

 而使团中,有二十几人精通医术,还配备了14个太医。

 “套针输液?那不会伤害血肉吗?”

 一个太医疾呼:“还有用烙铁烙痔疮,做眼睛手术,天呐,这上面还详细写了如何练刀工!”

 “这不是华佗的青囊书吗?”有太医惊呼。

 上面有详细的用尸体练刀术的方法,甚至还有用手术治疗不孕不育的办法。

 治疗疾病的办法,让人大跌眼镜。

 “妖书,这是本妖书啊!”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