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2章 明中六大奇案,养济院瘦马案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若按照经济论,达到通货膨胀,臣以为不会。”

 “因为我大明多年严重钱荒,市场上银币严重供应不足。”

 “而且,民间百姓的生活需求极大,市场广阔,完全可容纳得下十几亿银币。”

 叶盛回答道:“臣和丘翰林讨论过,以大明的体量,起码需要二十亿块银币,超发的话才会造成通货膨胀。”

 丘濬就在南京,他以经济论而名声鹊起。

 “然而,陛下打下偌大疆土,又移入汉民进去,大明领土扩张了两倍有余,百姓富裕,自然丁口繁盛。”

 “以大明的体量,起码三十年内,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而且,随着大明人口暴增,这个年限还会延后。”

 叶盛也在研究经济,想踩在丘濬的肩膀上,写出一篇巨着来。

 “叶卿,江南情况你也知道,有何见解?”朱祁钰问。

 叶盛从袖兜里拿出奏疏,跪在地上,双手奉上。

 “陛下去芜存菁,将怀有一技之长的江南士绅留在原地,只收浮财,余留土地,臣以为是掩耳盗铃,舍本逐末。”

 “江南士绅的根,是土地,没有土地,何来士绅?”

 “陛下只是移走人,却不剪除土地兼并之患,如此屠杀、移民,大动干戈,不过是解了癣疥之疾,不出三十年,江南士绅复矣。”

 “届时,士绅必然变本加厉,以报陛下今日之仇。”

 “请陛下慎之、戒之。”

 叶盛就差指鼻子骂人了。

 江南的土地,他确实没收。

 “依卿之意,当如何?”朱祁钰这是考校叶盛。

 移民士绅不难,夺走土地也不难,难的是怎么分地!

 江南释放出来的佃户太多了,若均分土地,怕是一人也分不到多少。

 杀人、移民,不会造反,最多损失元气而已。

 一旦分地不公,那么江南就没了。

 “陛下,臣之意,是加大移民力度,不止士绅要移走,佃户也统统移走,开拓交趾,开拓云贵!”

 叶盛也明白皇帝之难。

 但不能因噎废食,必须要做。

 “据臣所知,荡清数府,就释放出七百多万佃户,江南全部荡清,怕是会释放出近两千万人。”

 叶盛道:“凭借江南,绝对养不起这么多人。”

 “浙江释放出来的佃户,就近移到福建、广东去。”

 “江南的,则往云贵交填充。”

 没错,江南真实人口数量,可能高达四千万人!

 江南包括安徽、江苏、南直隶、浙江,这是广义上的江南。

 大明的人口已经过亿了。

 朱祁钰轻笑:“叶卿,你说得容易呀,先期移民交趾,死了多少人啊,朕天天被都察院指鼻子骂。”

 “朕也觉得心疼,虽是罪人,但也不该死得不明不白。”

 “所以朕改了移民策略。”

 “这不死人的移民,可知朕多花了多少钱啊?”

 “本来一艘船能容载1200人,现在只装120人,就要走一趟,这移过去一个百姓,只运费朕就花了十块钱啊!”

 “到了交趾,还得发这发那的,朕最少要花三十块钱!”

 “整个江南有两千万人要移走,你说说,朕六亿就没了呀!”

 “江南走了这么多人,是不是需要重建?”

 “如此富庶之地,需要几年才能缓过来呢?”

 “朕会大力发展江南,把北京有的,全都在江南开一遍,估摸着还得投入几千万。”

 朱祁钰也无奈,打散了江南士绅,也让钱袋子瘪了。

 叶盛浑身一颤,磕头道:“臣知陛下难,但既然移民,就当做完,做得彻底,使江南再不能成为大明掣肘,而是成为大明臂助。”

 “叶卿,似伱这般的奏疏,朕收到了十几本了。”

 朱祁钰让他起来:“不是朕心疼钱。”

 “而是交趾进入雨季了,朱英送来密奏,请求暂停移民,交趾遇到雨季就寸步难行,甚至和内地断了联系。”

 “叶卿,你说贸然移入这么多人,交通不通,造反怎么办?”

 “陛下的意思是?”叶盛跟着皇帝的思路走。

 “必须修路,原来的驰道在交趾不行,雨季就会被冲垮,必须修沥青路,在雨季能顺畅通行。”

 “如此才能保证交趾永远攥在朕的手心里。”

 “可是,没有石油啊。”

 “朱英的密奏里写着,交趾找不到石油。”

 “而且,广西军因为屠杀导致个个富裕,已经不愿意当兵吃饷了,都想去当小地主。”

 “这样也好,广西军一直都是桎梏,朕一直想解散,却没机会,借机解散了也好。”

 “交趾缺兵,朕已经调贵州军去支援交趾了。”

 朱祁钰让叶盛坐下:“控制交趾,难在气候、地形、疾病上,若大明能控制这些,交趾就永远不会丢。”

 “陛下,臣以为可鼓励秀才学医……”叶盛道。

 朱祁钰摆摆手:“秀才老爷看不上贱业,再说了,大明疆域扩张太大、太快,四处都缺人,秀才也缺呀。”

 “朕已经令太医院,从养济院招募一批孩子,让他们跟着学医了,三两年就能学成。”

 “叶卿,你可能忘记了,朕从景泰九年,就令天下将孤儿送到京师去,朕来养着。”

 “这几年,朕养了孤儿十七万人。”

 这是皇帝的骄傲。

 这些孤儿,本来是必死的,却因为皇帝一道圣旨,活了十七万人,这些人,未来会为皇帝效力。

 叶盛为之动容:“陛下养济孤儿,功德无量。”

 本以为当年皇帝只是说说呢。

 没想到一直在做。

 朱祁钰得意地笑了起来:“朕希望这大明,幼有所养,老有所依。”

 “这些孤儿放在地方朕不放心,朕就接到中枢来,亲自养着。”

 “这些孩子,朕全都培养成医者、工匠、军吏,长大后就可为大明效力,也不枉朕养他们一场。”

 “陛下爱民如子,臣感同身受。”叶盛诚心叩拜。

 “起来。”

 朱祁钰道:“交趾得熬几年,熬过几年,就有充足的医者使用了。”

 “有沥青铺路,这地形也能勉强克服,起码不会断了和中枢的联系;朕还会开辟航道,走船通往大明各地。”

 “如何对抗恶劣气候,朕就没办法了,只能跟当地的土人学。”

 酷热倒是可以忍耐。

 但可怕的连天暴雨,漫长的雨季,该怎么办呢?

 叶盛忽然想到什么:“陛下,臣知道澎湖巡检司旁边有小琉球,而小琉球本就是汉土,但我朝闭关锁国之后,就放弃了小琉球。”

 小琉球就是东番岛,就是弯弯。

 “何意?”

 “臣觉得可将浙江佃户,移去小琉球,开垦小琉球。”

 叶盛发现皇帝眼睛亮起。

 “好,改小琉球为宝州府,隶属于福建,让仪铭开辟航道,清扫附近倭寇,派人往宝州府移民。”

 叶盛苦笑:“陛下,想清洗倭寇,要先在长江口打硬仗啊,或打或招降,才能荡清福建外的倭寇呀。”

 没错,在家门口都打不过倭寇,到了深海上,拿什么打?

 朱祁钰看向冯孝:“去把老太傅请来,宣金忠过来。”

 江南士绅都被搞定了,倭寇还有什么难的?

 金忠就在宫里,戍卫皇帝呢。

 他最先到。

 朱祁钰问他:“倭寇事,处置得如何了?”

 “回皇爷,在南、淮士绅中,共有177家和倭寇有联系,只有三家逃走,其余皆被厂卫控制,皆已抄家。”

 “如今长江口的倭寇,招降十一万人。”

 “但根据倭寇供述,在长江外,有三十余万,盘踞在各岛之上,招降难度很大。”

 朱祁钰皱眉:“倭寇这么多吗?”

 别忘了,景泰十年就抓了一批了,就十几万了,难道倭寇六十多万人?不能吧?

 “皇爷,本来倭寇确实没这么多人,但厂卫动静太大了,很多士绅流亡海外,才导致数额庞大。”

 金忠回禀:“而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