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二阶段,找到适合自己的“道”。
第三阶段,实行自己的“道”。
简单来说,道家学习,就是自己琢磨,不要死读书,能自己想明白的,也不需要人教。
自己想不明白的,教了也没用。
所以“道无问,问无应”,又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说。
相反,儒家却是言传身教,告诫学子多学多问,不懂即问。
如果把学问按照孔子的拆分,分为“下学”跟“上达”,那道家就要求弟子直接“上达”。
儒家则会“下学”,而“上达”!
道家看资质,儒家“有教无类”。
因此对于道家而言,一个资质非凡的弟子,是很重要的。
当初鹖冠子一路追上高景,也正是如此。
荀子跟尉缭辩论一阵,依然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两人同时把目光看向高景。
高景想了想,道:“昔日齐国有一人路经“泰山”,心血来潮登上顶峰,见脚下一片云海,遂误以为自己已登上巅峰,遂心满意足下山而去。
等回到山下后,他回首再看,才发现自己所登的山峰,不过是其中一座小峰而已。
道家思想,源于泰古而大成于老子,老子集古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道家精化,遂形成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理论,相信定能成为日后至尊宝术,传承后人,泽被后世。
然而道无问,人却有惑,古之圣贤,学自天地而通达,然而古今圣贤仅几人?
高景认为,惑惑众生,或难免被困惑所障目,难见泰山真面目,此时便需要圣贤传道,亦解众生困惑。”
等高景说完,荀子笑的越发得意。
反倒是尉缭,满脸愠色,怒道:“以二对一,胜之不武!”
荀子哈哈大笑,道:“你自己上门来找不自在,怨得了谁?”
尉缭哑口无言,憋出一句:“今日不适合探讨学问!”
这下高景也忍不住,笑出了声。
道家人宗终究秉持着真性情,不像天宗那样断情绝性。
再加上鹖冠子曾经赠与“轻吕剑”的情谊,高景想了想,开口安慰道:“国尉不要着急,其实无论是顺应自然,还是人定胜天,无论是“道无问,问无应”,还是“言传身教”,都有其局限。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一个人的“权重”!”.
第一百三十九章 权重,亲事
“权重?”
不仅是尉缭,就连荀子也好奇起来。
高景想了想,道:“昔日宋国与魏国打仗,有一名宋卒失了戟,却从敌军手中缴获了一柄戈。
战后他回到营中,询问保管兵器的小吏,问:此戈可能抵偿失去的戟?
小吏摇头言不能,说:既然失去的戟,那就得用戟来抵。
宋卒听罢,便手持那柄戈再次回到战场,途中遭遇宋魏两军的战争,他不幸而亡。
事后,那名小吏得知此事,对左右说:此人因我而死,我又岂能视若无睹?
于是他亦手持兵器,参与到宋魏两军的战事,最终不幸战死。”
荀子跟尉缭都是智慧超群之辈,听了这个故事后,都隐约感悟到了高景所说的“权重”。
果然,高景继续道:“小卒与小吏,皆是忠义之士,只可惜尽皆牺牲,论其中根本原因,便是二人的权重过低,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罢了!
我当初能在韩国令人挖通水渠,开荒良田,也是因为我的权重高……若是权重低的人,又怎么能挖通此渠?
故而,权重低的,只能顺应天命,而权重高者,却有可能逆天而行!”
尉缭跟荀子都若有所思起来。
片刻后,尉缭道:“权重者,权利地位吗?”
高景摇头,道:“权重包括权利地位,但不限于此!愚公移山,其心志之坚令天帝震撼,令山神畏惧,亦属于权重。
就好像那道水渠,若一庶民能够持之以恒的挖掘,长久下来必定会引来更多人帮忙,这也是权重!”
荀子颔首,微笑道:“儒家克己,以仁义要求自己,从而影响他人,亦是权重々‖!”
“师兄说的是。”
尉缭叹了口气,道:“所以权重只在人间,天宗那群家伙名虽出世,但却占了人间的权重。”
事关道家内部,荀子跟高景都没有开口。
片刻后,尉缭道:“今天算是受教了,也不白占你便宜,你可知为何大王要招你回咸阳行冠礼?”
高景笑了笑,无所谓的道:“想来一是试探我是否肯归秦,二是向各国表明我秦人的身份。”
或许许多人都忘了,高景最初乃是蕞城人,因吕不韦率军迎战六国联军与蕞城,高景才跟蕞城百姓逃出去的。
蕞城,离咸阳可只有不到百里之地!
尽管蕞城经过“蕞之战”后重建,但高景“秦人”的身份,却基本确定了。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