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节  儒家修身:读书人从大秦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东君快步上前,拉开韩非的衣领,不敢置信道:“真的解除了?”
    高景把书一合,整个人透露着疲倦之色。
    衣服也不脱,直接往床上一趟,眼睛一闭:“收拾一下,等我睡醒了,跟我去韩国……”
    话没说完,人就睡着了.
    
    第一百零七章 章台宫 
    昔日郑国有一人偷盗宋人之羊,被宋人抓获,相邻皆呼“郑人盗羊”……
    难道郑人个个都是盗徒么?
    郑国也有“郑庄公”这样的雄主,也有子产这样的法家先驱,贤明国相。
    郑国还是第一个将国法铭刻在铜鼎上,让国法一目了然的国家。
    在郑国之前,各国皆有各自的国法用来约束国民,但并不对外公开,倘若有人犯事,可能他到死未必明白自己究竟犯下了那条刑法。
    更有甚者,此时的国法已成为权贵倾轧国民、平民的一种手段……反正国法不对外公开,我说你有罪那你即是有罪。
    在这种情况下,郑国的国相“子产”决定改革,他在郑庄公的支持下,铸造了一只大鼎,将郑国的刑书铸刻在这只青铜鼎上,然后将青铜鼎摆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的百姓都能看到这只“刑鼎”,看到他郑国的刑书。
    此后,郑人都了解了本国的法律,趋利避害,而郑国的权贵也不敢再借17刑法之便倾轧平民,于是郑国因此而变得强大。二十年后,晋国亦开始效仿,赵鞅与荀寅把范宣子制成的刑书也铸刻在“刑鼎”上,将本国的刑书公布于众。
    而且就算是郑庄公这样的雄主,也用手段杀死了他的亲弟弟“郑段”,驱逐了他的母亲“武姜”,还立下了“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誓言。
    只不过过了几年后,郑庄公实在思念母亲,又碍于自己的誓言,于是就挖了一条地道,在地下与母亲相见……也就是“黄泉相见”的典故。
    连一个人都不能用简单的“好坏”去区分,更别提一个国家……
    乃至于一种学说了!
    先秦时期,很多人说起“礼”,就觉得是儒家的“礼”,然而并不是!
    先秦时期的“礼”,是周朝“礼治”的延续,所以各国的“士”才会遵守礼仪。
    孔子虽然推崇“周礼”,但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用现代的话说,大概相当于蹭热点吧……
    不过孔子到底什么意思没人知道,孔子自己也说了“莫我知也夫”,没人了解我啊!
    ……
    阴阳家的咒印,归根结底就是用自己的气,扰乱目标身体内的阴阳五行。
    扰乱,就是“使”不正!
    只要是不正之气,就被浩然正气克制!
    所以浩然正气能够接触阴阳家的“六魂恐咒”,也就不难理解了。
    高景这一觉一直睡到天黑。
    等他醒来后,愣了好一会才回过神,坐了起来。
    “小师叔醒了。”
    韩非跪坐在榻边的案上,正在写着什么,听到声音转过来打着招呼。
    “恩……”
    高景还有些迷糊,起身用湿巾擦了把脸才精神起来,道:“我睡了多久?”
    韩非想了想,道:“大概四个时辰……对了,秦王近侍赵高来过,请小师叔明日参加秦国的朝议,见小师叔睡得熟,没人打扰。”
    高景想了想,道:“参加完朝议,我们就可以回韩国了。”
    韩非放下笔,起身大礼道:“韩非,多谢小师叔救命之恩。”
    “你别怪我就好。”
    高景到案边坐下,拿过韩非写的竹简,随口道:“我把韩国十万边军交给秦国了。”
    韩非愣了一下,苦笑道:“秦国要灭韩,再多十万也无用。”
    高景视线落在竹简上,继续道:“我还要在韩国变法,韩王若是阻我,我会让王令不出韩王宫。”
    韩非沉默了一下,叹气道:“小师叔这是拿整个韩国,来换我韩非的命?”
    “看你怎么想了。”
    高景看向韩非,道:“你一心想拯救韩国,那到底是想拯救韩国的什么?韩国百姓?韩国社稷?还是韩王安?”
    韩非默默的吐了口气,道:“韩非明白了!”
    “明白了你还写这个?”
    高景没好气的晃着手上的竹简,恨其不争道:“你这是生怕自己死不了吗?”
    竹简上,韩非用极其恶毒的语气,在咒骂秦国上卿姚贾。
    什么“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
    什么“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还说什么不杀姚贾,秦王就无法“厉群臣”……
    姚贾是什么人?
    秦国上卿,秦王亲赐“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477衣冠,舞以其剑”。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