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节  儒家修身:读书人从大秦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教不都一样?”
    荀夫子没好气的道,随后也觉得有些惭愧,问道:“那小师弟,你想学什么?”
    高景想了想,道:“还是先学认字吧,先把字认全了,在学别的。”
    荀夫子呵呵笑道:“老夫通晓三十三种文字,你想学哪一国的?”
    三十三种……
    曾经英语四级都是勉强擦边而过……
    高景扯了扯嘴角,道:“儒家讲究“博约”……都学。”
    “《尚书》还讲“精一”呢!”荀夫子不小心扯下一根胡须,瞪着高景道:“同时学习三十三种文字,你学得过来吗?”
    “我还小,时间还很多。”
    高景笑着,将腰间的书抽出来,道:“这是我无意得到的奇物,能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它在,我就能“博约”,我本人只需要“精一”就行!”
    荀夫子好奇的接过来:“有如此奇物?老夫看看。”
    说着翻了起来。
    李斯跟韩非也好奇的凑过去一起看。
    结果一本线装书,从头翻到尾,却一个字,一个图形都没有,全书空白一片!
    三人古怪的看向高景。
    高景解释道:“别看我,我也不知道原因……只是猜想,这本书既然记载了我的所思所想,我的思想,旁人自然看不到了。”
    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高景又迟疑道:“至少现在旁人看不到,未来能不能给人看,我也不知道。”
    “果然是奇物,看来这件奇物只能属于你了。”
    荀夫子将书还给高景,叮嘱道:“好好保存,注意保密,以防他人窥视。”
    李斯跟韩非眼神火热,他们都清楚这样一本书,对一个读书人而言,是何等的珍贵!
    高景笑了笑,随手将书丢入火炉,整本书顿时化作火焰燃烧,付之一炬。
    随后高景摊开手,虚空一抓……
    原本被烧毁的书,居然诡异的又出现在高景手上,丝毫无损!
    “来的路上,有时候找不到柴火,就用它来点火取暖……有时候也会丢了找不见……
    但结果就是,我的书,旁人拿走也无用。”.
    
    第六章 韩非入定 
    儒家八系,现在只剩七系,外人看起来,儒家是一个整体。
    但在儒家内部看来,彼此却泾渭分明,特别是荀子一脉,跟其他人更是格格不入。
    准确的说,荀子跟诸子百家的关系都不好,因为诸子百家,都被他骂过……要不是身份足够高,早就被人打上门来了。
    所以说荀子说自己不会武功,就是在扯淡!
    不会武功,年轻的时候就被人打死了。
    于是连带着,高景跟儒家其他脉的关系也不怎么亲近。
    韩非跟李斯作为荀子的弟子,自然也是如此。
    ……
    儒家是不断发展的,“心学”可以说是儒家大成之作。
    先秦的儒家,只有克己修身,讲仁义礼智信,等到董仲舒吸纳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才算是开始如道家那般向“内求”。
    等到唐朝佛门东渡,发现很多佛法没办法翻译,儒家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其中有所缺失,于是又开始融入佛教。
    一直到宋朝,儒家融入道学佛学后,开启了理学,开始寻求“理”,天理,义理。
    无论是朱熹,陆九渊,还是北宋五子,无一例外都有“专研佛学十数年”的履历。
    明朝的王阳明,将陆九渊的“心即理”给具体化,形成了“心学”。
    这前后两千多年的差距,也就是荀夫子心境高远,智慧广深,胸怀博大,才能有所参悟。
    像韩非李斯,就一无所得。
    ……
    两年过去了。
    高景总算是把三十三种文字给学全了……当然,说是学全,只是全部录在书里。
    他自己本人只是专注于七国文字,其他的只是混个眼熟,需要的时候翻书一看就有了。
    中间高景还抽空去了一趟藏书楼,花了半年多时间,把里面的数十万卷藏书给录到书里。
    小圣贤庄的前身是稷下学宫,诸子百家都曾经汇聚于此论道,收集了诸子百家所有的典籍。
    虽然齐国曾经覆灭过一次,典籍缺失了一部分,但却是七国中藏书最丰富的地方。
    总之,从此之后,高景再也不用抱着沉沉的竹简去阅读了。
    只要摊开书,小圣贤庄的一切尽在其中。
    而且通过这本书,高景更容易“读”到著书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境界。
    ……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