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33章 功高震主,异姓王的难度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是呀,朕也是这么想的。”

    崇祯点了点头,对郑芝龙的功劳和才能他是非常认可的。

    在他这里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什么功高盖主、拥兵自重、权倾朝野等等在他这儿用不上。

    功高盖主的第一个原因是个人威望会达到顶峰,在百姓和军队心中,他可能被视为救世主或军神,军队可能只知将军,不知天子。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最经典的例子,本身就是后周世宗柴荣最倚重的功臣,结果来了个黄袍加身。

    第二个原因就是巨大的功勋会使功臣身边自然而然地聚集起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诸如门生故吏,利益同盟,为了自身利益会全力支持功臣,甚至怂恿和逼迫他更近一步。

    第三个原因是皇帝要面对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尴尬困境。

    但这三个原因在他这行不通,正在进行的军改中,百户所都有朝廷派去搞思想工作的文官,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武将想凭借裙带关系控制军队是不可能的。

    政治集团也不大可能,一是自他登基之后新封的爵位不能世袭传承,也没有实权,人死了主心骨就没有了,还怎么团结在一起。

    二是门生故吏基本不大会有了,因为没有科举选拔,都是从基层胥吏做起来,即便是能拉拢几个,于整个朝局也于事无补。

    至于封赏困境更不存在,现在只是给个伯爵,上面还有侯爵、公爵,以及世袭,世袭一世、两世、三世。

    在世袭一世伯爵和从伯爵晋升到侯爵两者之间来选择,估计九成九都选择前者。

    真要是后面用战功封到了世袭三世公爵的地步,那他也认了,甚至封个异姓王也不是不行。

    想要到世袭三世的公爵至少得九次大功,大明现在哪里有这个机会,即便是有大明就这么几位武将不成?

    腾骧四卫、禁军十二卫等哪个不能打?单对单不行,三对一、五对一总行了吧。

    “袁爱卿,朕觉得先给个伯爵,等他年纪大一些了,整个军队和大明水师改制全部完成了,再赐给世袭一世或者侯爵,怎么样?”

    “陛下圣明!”

    袁可立立刻轻声恭贺了一声,随即轻声道:“臣建议先传一道圣旨对那边的将士以示嘉奖,该给的金银等赏赐可以先送到将士们的家中,晋升仪式回来了再搞。

    郑芝龙的伯爵也是如此,毕竟这是爵位,天大的荣誉,一道圣旨肯定是不行,如此也算是让那边的将士们收收心。”

    “此事就这么定了,估计群臣也没不会对,你抽个时间召集军机处和六部商议一下他的爵位封号。”

    说到这里,崇祯沉顿了片刻:“嗯……既然郑芝龙赐爵了,那洪承畴也一并赐爵吧,至于是伯爵、世袭一世伯爵或者是侯爵,你们商议。”

    “陛下圣明!”

    袁可立立刻恭贺了一声。

    整个崇祯一朝的武将中,论起战功,秦良玉第一,洪承畴第二,郑芝龙第三。

    秦良玉抛开从龙之功外,大大小小的数十战,那都是实打实的战功,没有大量火器和精良装备之前能以步兵硬抗建奴骑兵,整个大明都找不出第二个。

    而秦、马两家的忠良更是一大加分项,等数十年后秦良玉去世,崇祯怎么着都会追封她一个公爵。

    郑芝龙是海上立功,洪承畴则是陆地,整顿三边、围杀鄂尔多斯诸部、东征扶桑、南战中南诸国、西进西域,战功也是赫赫。

    既然郑芝龙封了,洪承畴不给那就说不过去了。

    真要算下来,洪承畴的战功肯定是比郑芝龙要高一些的。

    郑芝龙拥有极速战船,未打就先胜了一半,即便是没有飞雷炮、三弓床弩等远程进攻的火器,单凭掌心雷也能将敌人给你溜死、累死。

    而洪承畴那可是实打实的陆地作战,需要判断的军情太多太多,有诸多火器自然是神兵利器,但也要用的上、打的到敌人。

    敌人打不过总还可以逃吧,大家都是两条腿,谁还跑不过谁呢?

    “袁爱卿,赏赐西非那边的将士的事儿你安排好后找李爱卿,一并传过去,今天的议事就先到这儿,你先去忙吧!”

    “臣告退!”

    袁可立微微躬身行了一礼后,缓缓的退出了东暖阁。

    大殿之中就剩下了崇祯和李若涟两人,崇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思索了几息后才看向李若涟:“李爱卿,有几件事儿需要你们锦衣卫去做。”

    “请陛下示下!”

    “第一件事儿,将两院的事儿通过小道消息传出去,诸如地位、待遇等等,朕要让整个大明都知道这事儿。

    目的有两个,一是让百姓们参与进来,你们锦衣卫注意收集民间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如此制定出来的规则才是最好的;

    二是激发百姓们搞研究兴趣和让孩子读书的想法,读书人的基数越大,出人才……有天赋的人才就越多。

    不仅是大明境内,大明商船所到之处,也要传播起来。”

    “臣明白!”

    “第二件事儿,继续探查欧洲那边的人才,只要能点能力、出名的,都要打探清楚,将情报送回来。”

    “第三件事儿,可以预料,一旦我们吸纳人才策略提出后,各国就会警惕起来,他们不会轻易的放那些人才离开的。

    朕不管你们是收买当地的官员也好,还是搞舆论战也罢,又或者是小范围的动武,只要那些人才有想来大明的想法,你们要做好随时接应他们离开的准备。”

    “臣明白!”

    “第四,安排人去接触袁爱卿举例中的那些欧洲人才,还活着的以重利引诱,不触犯咱们底线的要什么而给什么,

    已经死了的也要将他们的书籍、尤其是生前的手稿都给带回来,往往那些重大发现都是在手稿中的,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