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乾坤骨董集 古玉经典刘大同《古玉辨》  收徒就变强,我成天地第一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67章乾坤骨董集古玉经典刘大同《古玉辨》
    玩古玉有好几本古代专著,从今天开始李舞雩把整理一下相关古玉经典著作分享给大家。首先推荐就是古玉最经典之一刘大同先生的《古玉辨》,刘大同先生的《古玉辨》是一部近代古玉辨析的重要典籍。百余年来一直是中国玉界圭臬之作。至今为世界、中国玉器研究界和美学界所推崇。这本书对中国古玉的由来、发现、工艺、用途、种类、赏析诸方面做了详实的著述。出于历史的局限(近现代考古新成就和科学技术新成果的缺失),这部玉书在某些方面尚有完善之、补析之必要。尽管如此,并不影响其在中国古玉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站在巨人和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是我们的责任。
    刘大同先生《古玉辨》开篇明义“伏思吾国文艺之开化,以玉为最古,其他皆在其后”。
    中国是琢玉、赏玉、藏玉、用玉的最早的民族。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历史中留下的印迹实在太深、太广,后人不可不重视。
    东汉袁康《越绝书》中记载“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战国时期学者就提出,兵器材质的演变过程分四个时期,为石兵—玉兵—铜兵—铁兵。首次在铜与石之间划出一个“玉”的时代。这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进入了一个独特的,以玉为生产资料的阶段,不少学者认为“可能”存在一个“玉器文化时代”。
    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一书中也写到“夫玉之为物虽微,使能即而祥焉,则凡民族之所往反,与文化之所逆嬗,将皆得于是征之”。意思是说,玉器虽小,但它对了解、印证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进步都有很大的作用。
    第一,古玉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鉴证。自新石器时期始,先民怀着对天,对神灵的崇拜,希望通过玉和天、地沟通。对上天的恐惧、恭敬、祈盼、倾诉、慰藉等情绪都是通过玉来实现。所谓“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白琥礼西,赤璋礼南,玄璜礼北”,即是先民的玉情结。
    第二,玉是封建王权的标志。天子的神圣不可侵犯,是通过玉来实现的。皇帝的“龙椅”是玉椅;皇帝的“眠床”是玉床;皇帝的权柄标志是玉玺;皇帝昭示天下的文书圣旨也以玉为柄。
    第三,古玉是儒家礼学精神的标志物。儒家礼教的传承、布达,无不通过玉器来体现。儒生士大夫们终生信奉“君子比德于玉”和“玉有六德、八德”,儒家把玉器人格化,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最神圣的“君子”,故而君子玉不离身。
    第四,玉为兵器,自夏、商、周始,玉戈玉戚玉簇等玉器,不仅有兵器的功能而且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仪仗作用。夏商周时期,随着青铜戈的出现,玉戈已不是使用兵器,而是一种体现神权、王权威仪的器具。自国家出现后,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外有二,一是战争,二是祭祀。商周时期,战争已规范化和规模化。战争离不开兵器,军令和军威,这些玉戈、玉戚由武器变成最神圣的宣示战争,发号施令的权杖器具。史载周武王伐纣,牧野誓师时“左杖黄鉞,右秉白旄”;纣王战败,以玉裹身,自焚而亡;后,武王用玉制“黄鉞“斩纣王头;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中随葬玉戈就有39 件;在上世纪70 年代宝鸡出土虞国国君墓中发现也有很多的玉戈类兵器。由此可见,玉在上古时代所起的社会功能作用,是其他任何器物都无法取代的。既然玉器在几千年华夏历史中有如此重要之地位,那么,要认识它,了解它,体现它,鉴别它,自是不言而喻了。
    刘大同先生这样表述他的著书目的。他说“宋元时代,诸多玉书,皆恐后人不知道古玉之名称,作何使用,为考古也”。“吾作《古玉辨》者,是恐人不能辨古玉之真赝,为存古也”。
    上述文字显见,刘先生写书的目的是“鉴玉存古”辨真伪,他愿把六十余年把玩佩带古玉之经验“约略纪之,质诸同好以供研究”
    《古玉辨》是刘大同先生著于1940年的力作,描述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历史、特性、分类、产地、刀功、用途等,还包括了玩玉、盘玉、辨别真伪等方面的经验心得的总结,是古玉鉴赏、理论研究方面的经典。《古玉辨》以实物为据,绘出图形加以论证和说明。现仍为考古工作者和古玉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收藏、研究古玉的人对《古玉辨》推崇备至,不时引用,以为鉴别古玉真伪之准绳。
    此图系博雅斋1976年11月的影印本。
    自序
    世之著金石书者,如无参考之书,则书不易著;如无鉴别之识,则书不易着;即使有鉴别之识,参考之书,而见闻不广,搜集无多,则书仍不易著,此理之必然者也。余自幼嗜古有癖,独于古玉则尤甚。饮食起居,佩不去身,古族中老幼,皆以玉痴目我。既壮,好之愈深,是以庚子之变后,有俄使白兰荪之赠品数百具,亦奇遇也。惜宁局被回禄,荡然无一存者,每一念及,不觉黯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今老矣,而嗜古之癖,仍不少减。殆所谓古欢清爱,年愈老而情愈笃。少时所得玉痴之名,原非无因而至也。伏思吾国文艺之开化,以玉为最古,其他皆在其后。今人只知钻石翡翠,金银古铜古瓷之为贵,而不知“君子比德于玉”之可宝,其数典忘祖,已大谬矣。故毛氏有传,郑氏有注,许氏有书,以及宋宣和之《古玉图》,吕氏之《考古图》,元朱泽民所撰之古图者,皆恐后人不知古玉之名称,作何使用,为考古也,吾今作《古玉辨》者,是恐人不能辨古玉之真赝,为存古也,命名虽异,而好古之心则同也。倾于著《研乘》,补《隶篇》,释《泉苑菁莘》,诸书脱稿后,特以古玉考据之书,世不多见,如吴清卿之《古玉图考》,以螭为虬之误;陈原心之《玉纪》,以六千年不出世之古玉,即化为泥之谬,一近附会,一近臆断,其中固多错误,但其苦心著录,亦属不易。何者?自吴陈二君去后近数十年来。弹此调查,尚有人乎?诚恐长此以往,则讨论者无人,研究者无人,精鉴者述者更无人。正如《典坟》《丘索》之无人读,黄钟大吕之无人闻,将古圣前贤所宝贵之球璧,视若沙砾,或破圆为方,毁赵氏之完璧;或染红煮黑,污虞廷之败环,岂不大可惜哉!故就耳目所及,以及六十余年把玩佩带之经验,约略纪之,至诸同好,以供研究。如云诸书,则吾岂敢。
    ——庚辰春诸城刘大同自序于研光阁
    一,古玉普通名称
    玉之未入土者,名曰传世古,又曰自来旧。入土者名曰土古,殉葬之玉,因其含殓,名曰琀玉。红如血者曰血古;微红者曰尸古;水银沁者曰黑漆古;受地火者,纯白曰鸡骨白,微黄曰象牙白,微青曰鱼有白。重出土者曰重出土;伪造者曰老提油,又曰炸侩,改造之曰旧玉;改造后雕者,曰古玉后雕。
    二,玉之性
    玉入土者,性喜燥,不喜湿。土湿则易烂,色亦暗淡无光。南方出土之玉不多见者,皆腐烂,多不完整,而色又不足惊人故也。南方三代之物,固所少见,即六朝之物,亦寥寥无几。即偶尔遇之,求其色泽鲜明,礼质完整者鲜矣。
    三,玉之品
    玉有干老鲜嫩之分,又有粗疏细腻之别。此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