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42章 党争,周延儒败了
一个人训练是一件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
然而当一群人为着同样的目标去努力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在这个特种兵的训练场上,萧云并不是唯一的教官。
很多有着各种不同经验的战士会将自己的绝学传授出来。
有人知道在大山里哪里可以找到吃的,怎么分辨什么有毒什么没毒。什么样的陷阱可以抓到什么样的动物。
还有人懂得轻功,当然不是水上漂的那种,而是怎么锻炼腿部的肌肉和手脚的协调性。
即墨的李猫子就是个中高手,翻墙爬树,轻松自如。
千万不要小看这爬树翻墙的技巧,它能为战士节约更多的体力。
萧云亲自体验过,他的体力和力量并未有提高,但的确比他原来轻松的多了。
这群人里,有很多人都经历过十多年前的大灾。
生存经验不比萧云差。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收获,萧云也不例外。
他发现职业军人有着越来越多的优势,特别是在冷兵器近战上,有用的不只是左撇子。
甚至连防护盔甲都有了另一种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身着盔甲是要防备各种伤害的。所以盔甲的防护必须要全面,恨不得把全身都包裹起来。
之前,萧云就注意过,很多战士从战场上下来,铠甲上的伤痕基本都是固定的几个部位。
但那时候,这种现象也不太明显。
现在随着他与特种战士们的近接触,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对于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而言,在所有的近战对抗中,他们会用特定的姿势或者动作去防守和格挡。
而不是别人打哪就用哪防,也不是对手想打哪就能打到哪。
这种战斗的临场反应,在练武之人的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另外,有些部位即便被人伤到,可因为对方的攻击角度也注定没有那么大的破坏力。
所以萧云觉得盔甲的设计可以更人性化,尝试着去掉没有必要的防护,增强必要部位的防护。
这样的改进肯定会非常有利于盔甲的减重。
即便同样的重量,防护强度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盔甲的重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士们体力的持久性和动作的灵活性。
当然,这所有变化的前提就是小规模的近战,若是有弓箭手放冷箭那就另当别论。
因为弓箭和枪炮射中哪个部位都有可能,就谈不上什么固定防护了。
所有的事情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登州需要时间去消化内部的庞大人口。
特战部队的成型也需要充足的时间。
而在登州秣兵历马、励精图治的时候,大明朝的朝堂之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党争。
或许是因为大家见山东的局势不再恶化。
内阁内部短暂的统一协作就结束了。
其实这已经算不错的了。
不管是周延儒,还是温体仁都没有像东林党那样歇斯底里。
然而由于在整个登州之乱的过程中,周延儒受到的攻击最多,被泼的脏水也最多。
同时他的地位也的确受到了影响。
所以这次周延儒开始主动进攻,试图以此来挽回颓势。
首先指使翰林院修撰陈于泰打着“陈时政四事”的幌子,明里暗里的指桑骂槐攻击温体仁。
由于萧云这个变数的存在,两人也早就撕破脸了。
于是温体仁也没有什么顾忌,指使宣府太监王坤弹劾陈于泰盗窃科名,牵连首辅周延儒。
不得不说,温体仁每次出手都能打到对方七寸上,当初对付钱谦益,也是用的科场舞弊这一招。
指桑骂槐可比不上这招来的狠。
所以周延儒被逼无奈也只能上疏自劾请求归乡。
而逐渐熟悉政务的崇祯皇帝也有了些许定力,所以也就没有批准。
然而他还不知道的是,党争是不可能因为皇权而终止的。
周延儒自然也不会如此善罢甘休,让其亲信给事中傅朝佑上奏疏,指责太监王坤“妄干弹劾之权”,说他文词练达,机锋挑激,必然小人背后主使,从而影射温体仁在幕后操纵。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志道也上奏疏附和周延儒。
可原本周延儒的本意是对付温体仁。
然而猪队友王志道在奏疏中谈到“终不忍开内臣轻议朝政之端,流祸无穷,为万世口实”。
这就不是针对温体仁,而是崇祯皇帝了。
身为皇帝,自然对宦官有着天然的亲近。
所以崇祯皇帝就不开心,于是在文华殿召见群臣,专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