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女不以为意,道:“他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没道理因为他对我抱有心思,我就要回应他吧?”
紫女娇笑道:“也是,有某个人在,哪还看得上其他男人?”
“紫女姐姐是在说自己吗?”
“去,胆子大了,敢拿我取笑了。”
紫女嗔了一句,转向另一个方向,道:“话说,小圣贤庄三当家整天泡在我们这养性阁,不合适吧?”
张良温和的道:“我付过钱了。”
“所以才没有把你赶出去。”
紫女没好气的道:“知道你在等高景出现,但他真的没有来这里。”
张良笑了笑,道:“师叔终究会来。”
紫女无奈,道:“他一天不来,你就等一天?”
“如果紫女管家觉得厌烦……”
张良看向紫女,一字一句的道:“那请告诉我,韩非在哪?”于.
第二百七十章 高景跟荀子
熟悉的竹林,熟悉的竹楼,让高景仿佛回到了家一般自在。
案上摆着棋盘,落子大半,白子占优,黑子形势已经岌岌可危。
荀子手捻一枚黑子,正对着棋盘沉思,思考下一步该下在何处。
而高景却悠闲地翻看着一本书。
作为高景的师兄,荀子这里自然不缺纸,所有的书籍也都抄订成了线装书。
“啪嗒!”
荀子终于按下手中的黑子,然后看向高景。
高景瞥了一眼,道:“师兄不再想想?”
荀子迟疑的盯着棋盘,片刻后,道:“落子无悔是信,不想了。”
高景笑着拿起一枚白子,下在棋盘上。
荀子愣了一下,若有所思的道:“师弟说得对,师兄还是再想想的好。”
说着,拿走高景刚下的白子,又捡起自己的黑子。
“师兄真是信人。”
高景21笑了笑,突然叹了口气,扬了扬手中的书,道:“孔子一部《春秋》,微言大义,暗含褒贬之意……却也不知对后世是福是祸。”
荀子好奇道:“师弟此言何意?”
高景道:“当年崔杼杀了君主齐庄公,太史伯如实记录下“崔杼弑其君”。
崔杼不愿落一个弑君的名头被后世指责,便要求太史伯改写为齐庄公病死,太史伯认为史官的职责是如实记录历史留给后人真相便拒绝了崔杼。崔杼便杀了他。
太史伯死后,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太史叔先后承担起了史官的职责,在崔杼威迫下,同样写下了“崔杼弑其君”,而后皆被崔杼所杀。
在先后死了三个兄长之后,老四太史季就职史官,崔杼继续威逼,太史季提笔写下了“崔杼弑其君”。
那时候史官的义气,便连崔杼都感到畏惧,只能释放了太史季。
当太史季抱着竹简出来时,遇到了南方来的史官来支持四兄弟,如果太史季也死了,他们便会顶上史官之职,继续如实记载。
同样的还有晋国史官董狐所记载的“赵盾弑其君”。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可惜自《春秋》之后,这样的史官怕是要消失了。”
《春秋》是孔子篡改鲁国历史所著。
后世经常说什么“拨开历史迷雾”,不就是因为史官们都学习孔子,搞什么“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对史书进行篡改,美化,导致真正的历史真相被掩埋。
所以说,孔子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荀子也明白高景的意思,沉默了片刻,道:“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孔子弟子无数,却只将《春秋》一书传给与其他弟子不合的子夏。”
子夏,原名卜商,他虽然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但他的思想却与儒家正统思想相左,颇为“异端”。
故而在孔子死后,子夏受到同门师兄弟排挤,于是便离开孔门,受魏文侯的邀请前往魏国的河西,相传李悝、吴起皆是他的弟子,就连魏文侯亦拜其为师。
也就有了“河西之儒”。
如今这一系儒者为段干氏,在高景的帮助下已经重回河西之地,正在为帝国学宫培养人才。
这个时代思想极为开放,诸子百家其余各家能指着孔子开骂,就连儒家弟子,也能坦诚指出孔子不合宜之处。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