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sp; 皇帝嫡长子为皇储,其他为亲王。
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他为郡王。
以此划分,郡王的嫡长子,庶子待遇也不同,一级一级微调,嫡子享受最高待遇,庶子不断往下削。
亲王每年的俸禄为万石,郡王岁两千石......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颁布了法令,所有的宗室子弟都不允许出去做事,不能种地,不能行商,全部都靠宗室的俸禄过日子。
人口是越来越多的,明末的时候,二十万的朱姓宗亲摆在那里,那就是天下之民拿出大量的钱财来供养这些朱姓的皇室宗亲。
这可以说是大明最诟病的制度。
陆成安有了几个孩子,就不得不考虑大景王朝的宗室制度。
我有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你有谁?!
明朝的宗室制度烂,那就借鉴其他王朝的宗室制度,研究出自己的一套适应国情的宗室制度。
而陆成安是不养闲人的。
朱元璋对外人太狠,对家人太好,你自己用严治的治国方针来面对天下人,要求文臣、百姓做到你的标准,却不拿这种标准去对待自己的宗室、后人。
明末出现那么多的投降派,甚至帮助清朝反攻大明的人,这里面,大明的皇帝得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明朝中后期的那些个皇帝,有一个说一个,全都是挺该死的。
而陆成安计划的宗室制度,在三服以外的亲属就分赐田地,送往首都之外的地方自食其力,地位上等同于庶民。
但是仍然将这些人载入皇族的族谱之中。
你有能力,那你就证明给我看,要么靠科举杀回来,要么就立军功给我打回来。
至于细节方面的内容,陆成安还要再斟酌一下。
第289章 新的王朝机遇——八龙同朝!
而这个时候的陆成安顺手查询了一下当前的粮价。
粮价一般都代表着人民幸福指数。
几乎每个王朝的早期,粮价都是非常便宜的,在这个时期的百姓,他们的幸福指数都比较高,人人都能吃饱饭。
只有世道比较乱的情况下,很多农民不务农全都跑去打仗了,这个时候粮食的存量才会逐渐变少。
毕竟种庄稼的人也少了,这间接导致了供不应求会使得粮价一路暴涨。
最乱的南北朝,一斗米需要150文的钱才能买到,而到了唐代的贞观年间,一斗米仅仅需要3-5文钱,到唐玄宗时期,一斗米的粮价才涨到了15文钱一斗米的价格,到了晚唐,因为战乱的问题,粮价重新回到了150文钱一斗米的价钱。
所以说,粮价一直都是判定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准,而做到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确确实实可以说他是大唐第一帝,更是中国历史朝代上的千古一帝。
治世亦有差距。
仁宣之治其实是和贞观之治是有一定差距的。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仁宣之治并没有达到盛世的标准,首先是时间太短,其次仁宣之治只能说是治世,并没能把明朝的国力推到巅峰,再摊上个叫门天子朱祁镇的继承人。
但凡朱祁镇做得好一点,仁宣之治的地位就不可能低于贞观之治,因为贞观之治后面是出现了开元盛世。
可明朝只有永乐一朝是盛世,但永乐盛世是通过洪武之治的积累下出现的。
而仁宣之治就是偿还永乐盛世遗留下来的各项内政问题,父子俩为他们的爷爷善后,更用了十年的治世,来为下一代的盛世准备。
可这么几代人的积累下来,偏偏碰到了叫门天子朱祁镇这个大逆天。
每个治世之后都是能出现盛世的局。
唯独仁宣之治以后,大明再无盛世。
四世三贤的那一次,就是陆成安为苏为英做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给苏为英打好了底子,苏为英接过陆成安的衣钵,再次延续了前朝的治世,最终在孙子苏怀启的手上出现了大晟王朝的又一次盛世。
没有治世,哪来的盛世!
陆成安想要打造一个盛世,粮价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只有看到粮价跌下去了,陆成安的心才能放下来。
其次,当上皇帝之后,开海之策,谁能阻我?
只有开海,才有机会得到海外的高产量农作物。
有了这些农作物,百姓们最起码吃饱饭的问题是能得到解决的。
而在没有「终晟之时」这个恶性天命的时候,正英帝一朝的粮价已经到了25文钱一斗米的价钱,其实这个粮食的价钱,在民间已经是很大的负担了。
但陆成安开国的初年,粮价也没有跌下去过。
反而是比正英帝一朝的粮价还要高出一倍。
现在是50文钱一斗米的价格。
十三年的战乱,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还有各种灾情影响收成,物以稀为贵,粮食少,粮价自然就高。
陆成安打仗也是极具消耗粮食的,很多青壮从军就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能在军队里吃口饭,这才参军的。
但是,打完仗了,这支军队的供给就成了新的问题,短期内依靠从蒙古手里拿回来的小金库维持,可长期又怎么保证军队的供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